釉下及釉上点彩工艺,是磁州窑化妆土白瓷重要的装饰手法之一(更多关于磁州窑及化妆土内容,请点击《舍爷瓷话∣磁州窑梅花纹白瓷与点彩工艺(概述上篇)》)。本篇将从工艺角度,并结合了如三舍藏品,对点彩工艺和磁州窑梅花纹白瓷进行概述说明。
磁州窑点彩工艺
实际上从陶瓷装饰角度,可以这样理解化妆土的作用:为匠师提供了一个可以施展各种技法的“画板”。磁州窑化妆土的大量应用,直接影响到北方诸如河北、河南、山西、山东、辽宁等多地的民窑,并产生磁州窑系这一重要的北方瓷窑体系。
根据不完全统计,北方民窑中共衍生出近60种化妆土装饰风格的陶瓷类型。其中磁州窑系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彩绘、刻、划、剔、填等。
宋代点褐彩钵标本
点彩工艺是磁州窑装饰技法中,一个带有鲜明宋代“极简”风的装饰手法。实际上,根据2016年中旬,国家文保部门对于磁县磁州窑治子村窑的抢救性考古发掘的成果来看,出土了一组唐代时期青白釉点酱褐彩装饰的碗、盘、钵等器型标本,这也证明了早在唐代,点彩装饰工艺便十分成熟。了如三舍收藏的一件唐代河南鲁山窑点彩行炉,也可加以印证。
了如三舍藏唐(右)及宋(左)代鲁山窑点彩梅花行炉
结合标本、文献分析,点彩工艺主要可分为:釉下点彩、高温釉上点彩一次烧成、高温釉上点彩二次烧成。
釉下点彩,纹饰点绘而成,有白地点黑彩及绿彩两种,以前者最为普遍。釉下黑彩彩料位于面釉与化妆土之间,罩烧透明釉烧成。
微距观察釉下点彩,可见部分釉层因为器物年久使用而脱落露彩
高温釉上点彩一次烧成,用笔蘸色料在生坯釉层表面上进行点绘,干燥后高温一次烧成。在烧制过程中,高温釉上彩料熔融并扩散到下面的底釉层中,使底釉的中上部成棕黑。宋、金磁州观台窑高温釉上彩多为黑彩,因无釉面的保护,在烧成后期易受二次氧化,故其色调呈棕黑色,彩薄处更加明显。
微距观察釉上点彩
高温釉上点彩二次烧成,胎体施透明釉入窑烧制,出窑后,在釉面上点彩纹饰,二次回窑烧成。
釉下点彩(左)与高温釉上点彩(右)梅花罐对比
磁州窑点彩瓷器,以多组点状图案,形成梅花或者其他花卉纹饰,分布在器物的腹壁、口沿、肩部等处。
了如三舍藏宋代磁州窑梅花纹白瓷
了如三舍收藏有多件宋代磁州窑梅花纹白瓷,器型包括执壶、盘、碗、盏、钵、罐、行炉等,本篇选取其中四件进行介绍:宋磁州窑白地点彩梅花钵、宋磁州窑白地点彩梅花碗、宋磁州窑白地点彩梅花罐、宋磁州窑梅花纹盏。其中前三件采用点彩工艺装饰梅花。
(更多关于了如三舍收藏点彩梅花纹瓷器,敬请关注茶边求公众号近期推送《舍爷瓷话∣磁州窑梅花纹白瓷与点彩工艺(器型篇)》)
了如三舍藏宋代磁州窑梅花纹瓷器
磁州窑瓷的胎体多呈黄褐色、灰色
宋磁州窑白地点彩梅花钵,口沿呈斜坡状,折沿,圆鼓腹,圈足。胎体上部施以化妆土,并罩釉烧制。腹部近底足处及圈足露胎,胎体呈褐黄色。器物外壁一周,采用釉上点彩二次烧成工艺,分饰6组六点梅花纹饰。
了如三舍藏宋磁州窑白地点彩梅花钵
下部及圈足无釉露胎,六点梅花多组分散在器壁一周
宋磁州窑白地点彩梅花碗,直沿,外壁自口沿至腹部上端呈斜直壁状,向下至圈足处圆润内收。碗内外均以化妆土护胎,罩透明釉烧制,器腹下部及圈足处无釉露胎。碗内壁及外壁,以釉上点彩工艺分饰7组及10组六点梅花纹饰。
了如三舍藏宋磁州窑白地点彩梅花碗
化妆土、透明釉与胎体的层次关系清晰可见
宋磁州窑白地点彩梅花罐,唇口,短颈,丰肩,器腹向斜下内收。通体施釉,近腹部下端及圈足处,无釉露胎,可见灰色胎体。罐壁以点彩工艺,饰以多组黑彩梅花点纹饰。
了如三舍藏宋代磁州窑白地点彩梅花罐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
《舍爷瓷话∣磁州窑梅花纹白瓷与点彩工艺(概述下篇)》
欢迎来主页勾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