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漫谈简书电影
绿皮书——一部政治不那么正确得电影

绿皮书——一部政治不那么正确得电影

作者: 寂稻 | 来源:发表于2019-04-09 12:21 被阅读34次

    前言: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有色人种在白人社会中备受歧视。政府为了“保护”黑人,或者说为了尽量避免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冲突,《绿皮书》便是以此为目的而出版的。书中明确而详尽的指出美国各城市中哪些场所允许黑人出入或者娱乐,哪些城市针对黑人又有哪些特殊规定,名义上是保障黑人的活动自由,但实际上却是黑人的种族隔离指南。《绿皮书》从1936年初版发行以来,持续修订发行了几十年,是那个时期种族歧视的一个缩影。

    正文:

    大多数反应种族歧视这类现实题材得电影,大多会树立一个弱势角色,通过角色得悲惨遭遇或者角色得逆境重生来引发观众的共情,从而反映或讽刺社会现实。而,《绿皮书》中的角色,既不是弱势的一方,也没有坎坷的成长经历(最起码电影中表现得没有),仅仅是因为种族(肤色)问题而备受不公正待遇,这种赤裸裸的,不加任何修饰的恶意,让种族问题更具讽刺意味。

    影片以一种十分快速自然的方式,引出主要人物。在影片的前20分钟,分别通过两种方式介绍主要角色:由故事构建的托尼形象,崇尚暴力,油嘴滑舌,有种族偏见,但很有责任心,是一个顾家的好男人;有环境构建的唐的形象,居住在音乐厅楼上,家里装饰得像非洲宫殿,衣着华丽,高高在上,是一个极有修养得音乐家。而整个故事,将这两个差异十分明显得两人组合到一起,以巡演为线索,构成一部“公路电影”。

    故事随着巡演的南下逐渐展开,以车为分界线,将冲突分割为内外两条:车内,是托尼与唐两人心境的变化,从互相抵触到互相理解与尊敬,个体间的矛盾由大化小;车外,随着巡演地点的变化,种族冲突愈演愈烈,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由小变大。从个体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是能够达成互相理解的,但在社会层次上,又让我们感到种族矛盾始终无法调和。甚至,对种族的偏见,也体现在被“偏见”的黑人自身上,当“应该”与“不应该”,当“黑人是这样”或“不像其他黑人那样”在影片中反复被提及是,您能感受到一种特别直白的讽刺,如一记耳光打在那个时代的脸上。

    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政治不正确的电影,它将那个时代最丑陋的部分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如同表演是的唐,在演出结束后,总是要多弹几个乐符来糊弄台下所谓“高贵”的白人一样,讽刺着那个时代。影片的最后没有直接给出唐巡演所带来的影响,但在影片结尾,警察提醒爆胎,故事在圣诞节温馨和睦的聚会中结束,也算是给观众一个很好的慰藉吧。

    尾巴:傲慢?还是偏见?

    影片中反映出对种族的偏见是非常直白的,人们把音乐家的才华和外表分开来看。台上,欣赏他的音乐,台下,本质就是一个“黑奴”。然而,这种偏见仅存在白人身上吗?并不是。影片对唐的塑造其实就是一个非常矛盾的点:他是一个黑人,从小就接受白人的教育,也正因如此,他的肤色让他融不进白人社会,他的修养让他回不到黑人社会。甚至,在高等教育的影响下,唐的傲慢,让他有意无意的规避所谓黑人的“习惯”。不听黑人音乐,不吃黑人食物,不玩黑人的娱乐项目。这种对黑人习惯的“不认同”,大多来自于白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偏见”,而且比白人的偏见来的更加严重和深刻。唐始终是孤独的,作为观众,能切身感受到唐的那种不快乐,这种不快乐源自对自己身份的不认同,而身份的不认同则源自于唐内心的傲慢和偏见。好在,在影片中,他遇到了不拘小节、圆滑世故的托尼,在托尼的影响下,唐一点点尝试“黑人”的东西,逐渐的接受自己。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托尼拒绝了最后一张演出,带着他去“黑人”的酒吧喝啤酒吃炸鸡,当唐放下一切架子在一架破钢琴上弹起“黑人”专属的爵士乐时,那一夜,是片中唐最快乐的一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绿皮书——一部政治不那么正确得电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bs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