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夏之辨指古时候中国人对于“华夏”和“夷族”的区分,本质而言,是中国的文化认同问题。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以地域关系来辨别夷夏,以中原地区为中国,而以周边的少数民族为四夷。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华夏与夷狄地缘关系被打破,礼仪文化则成了区分夷夏的标准,人们认为“中国”“先进于礼乐”,而四夷“后进于礼乐”。汉代公羊学兴起后,从《公羊传》到董仲舒再到何休,都热衷于夷夏之辨。经过系统的阐发,夷夏之辨成为历代政治统一的文化思想支点。
晚明时期,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后,瞿太素在《职方外纪小言》中进一步提出“夏夷之辩”的新人文主义标准:“其人而忠信也,明哲焉,虽远在殊方,诸夏也。若夫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鲜耻焉,虽近于比肩,戎狄也。”“夷夏之辨”由此增加了道德的标准,有了文明和野蛮之辨的意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