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很多低学历的人钻了法律和政策空子,在你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时,他们凭借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劲头,愣是拱出一条投机取巧的暴发路。
同时,对很多不富裕的普通家庭来说,教育子女是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的高耗投入,尤其很多农村孩子,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会选择提前退学,出外打工,于是,有了读书无用论。
读书无用,是社会阶段化产物,确切说,是没文化的有钱人用理论讽刺有文化的没钱人,比如,小学毕业老板嘲讽他的985发小时,常暴击出这四个字,而双方经济地位的不对等,也加重了这四个字的戾气。
读书无用论,也是农耕文明与知识经济的价值碰撞,很多进城装修工的收入,的确高于普通白领。他们擅长手工劳作,并藉此回老家盖上新房,娶了新娘,想当然轻视收入更低的普通纯脑力劳动者,这是一种对知识的报复性自卑情绪。
读书万卷,不如一技在手,就是他们造句的巅峰,关键是,不少白领信了,因为普通白领,在大城市娶妻买房的确有压力。虽然两类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劳动方式不同,但目的差不多,都希望通过劳动过上更好生活。
不少脑力劳动者,发现知识并没有给自己带来预期的生活,甚至处境有点困窘,他们开始迷茫了。
直到摊煎饼大妈铿锵有力的喊出:我月入三万,差你一个鸡蛋?这回,白领不但被镇住了,连为鸡蛋维权的尊严都放下了,于是关于读书有没有用的讨论,又热闹了几天。
我身边的两个朋友,彼此命运轨迹也似乎验证着读书无用。
前一个朋友,单论才华能把我甩脱臼,唯独性格羞涩,不擅交际。
他参加公考,笔试轻松第一,面试紧张到憋不住哪怕一句话,气的考官差点抢答。不出所料,面试失利,他现在还是大学生公益性岗位。后来因为工作眼高手低,差点连公益岗都丢掉,还是众朋友找领导说情,才替他保住饭碗。
在家里,他没任何地位可言,老婆认为他没用,儿子认为他没钱,父母认为他没出息。
他唯一优点就是爱看书,用他话说,我读过一万五千多本书。算算吧,以一天一本的速度,他的看书生涯也得从胎教算起,但我相信他的话,在没有智能手机和Kindle的时代,他几乎看光了我们这座小城的所有书店,而且是一天几本的效率。
他还曾看书入迷,两天两夜,不吃不喝,被他爸一脚踹出家门,他蹲在有灯的茅厕里,又看了一晚上。
我相信你看到这里,会觉得他是个没用的书呆子,要用世俗眼光评判,你没错!
可我这朋友,脾气特好,心态,接近于神。杨绛生前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这句话就是他的真实写照,他用学问给自己搭建起一个远离俗世烦恼的小天堂。
读书为了什么?让我这种俗人说,不就是靠知识挣钱吗?挣钱又为了什么?不就为了让自己活的舒服一点,开心一点吗?人家什么都没挣,却活得很舒服,很开心,这难道不是智慧?不是超脱?
现在,他老婆的脾气被他磨成了菩萨,别问他是怎么娶到老婆的,我问谁?不管读书有没有用,至少我这朋友,已修身成仙,他觉得读书有用就行。
秉烛夜读,只为归途我再说那个不爱读书的朋友,他对抬杠的兴趣远远超过谦虚学习。
1+1=2,是绝对真理,偏偏他不服,因为他名字里带个彪字,大家都叫他小彪。小学时,小彪对美女老师说,1+1未必等于2,吓的老师娇躯一震。小彪举例说,一头公猪和一头母猪相爱,后来,母猪怀孕了……
美女老师强压怒火,问,你是不是想说1+1=10?小彪说,非也,1+1还等于1,因为只生了一窝。
小彪,你给我滚出去!
中学时,男老师说,一个圆有无穷多条半径。小彪又说,老师,你让我画半径,我肯定能把一个圆画满。男老师比美女老师城府深,他对小彪说,看到外面的花坛没?拿根儿粉笔,下课前画满。
男老师说的本来是气话,没想到,小彪真的溜了出去,把一花坛都铺成了白色。而堆在教学楼墙角,之前建实验楼剩下的石灰,起码少了一麻袋。
很多老师都对他头疼,得出一致结论,他要想成学霸,得让自己笨一些,再乖一些。
小彪成绩不好,但高考时愣比三模多了200分,考上大学,用他自己话说,人品爆发,连抄带蒙,而对我们来说,这永远是个迷。他又在大学里打游戏打成某省战区的战队长,哪怕毕业后,当年某个学霸也对小彪毕恭毕敬,因为对老板必须得客气嘛。
我这两个朋友,代表读书无用的两类人,一类不爱学习,但脑子灵活,能用野路子打天下、立门派的人;另一类满腹经纶,终成丐帮文书的人。
前者调戏知识,后者被知识调戏,可是在我认为,他们是一类人,都没有远离知识,只是没为纯粹分数而读书罢了。
马云说过:读书像汽车加油,得知道去哪里,装得太多就成了油罐车,不读书和读书太多的人,都不太会成功,所以别读太多书。
显然,马云是读过一点书,对前两类人都瞧不起的第三类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马云这种类型,但我必须提醒你,我们真不是马云。
因为马云还说过一句话,你只要成功了,放屁都是真理。不管马云说的对不对,他的话,看上去没毛病。
其实,马云的油罐车理论,隐藏着大大的问号:你为什么读书?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别闹,这是伟人的话,我们普通人,读书更多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轮不到我们。
我这两个朋友,有个共同点,都爱学习,只是学习的方式不同,目的不同罢了。我的书痴朋友从读书中获得了超脱,我的同学小彪从不读书中获得了成功,这么一看,一个修身,一个齐家,各取所需。
我觉得他们都是真正的读书人,读到了灵魂需要的东西,才让自己的人生有趣。
知识就是力量,你要读的漂亮读书从来都是读自己,读不懂自己的人,读的都是死书,就像马云所说失去方向的油罐车。就怕有人把读书理解成考试,理解成挣钱攀比,需要和别人比较后才能定位自己,那么读书有没有用,就变成读书能不能有面子,这是件很累很累的事。
尤其现在,读书无用论在个别高校毕业生、亦或农村学子中又有死灰复燃的苗头。
他们读书目的为了工作,挣钱,学到知识后却不能让自己活得更体面,更轻松,他们开始怀疑读书的意义。他们的认识有合理性,毕竟生存是第一需要,一旦挣钱少到撑不起需要,他们对学习的价值要打上问号。
可是,把读书乐趣和生存能力直接挂钩的唯利读书论,真的正确吗?
读书最初级功用才是生存,终极目的,是让你开阔视角,看到世界更多层次,对多元价值更加包容,起码在你面对人生各种挑战时,应付更合理,选择更从容,姿态更稳健。
如果仅仅为了挣钱,为了成功,你可能根本没读进去过书。
连山西煤老板都认识到这个问题。
煤矿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国有并购后,他们结束了暴富的黄金时代,只能拿着大量资金,闲居在北京。可以这样说,当他们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几乎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焦虑。
这种焦虑让他们无所事事,又无所适从。
从成功角度,和他们以往的人生哲学看,他们已经没必要再探讨读书的用处,可还是有很多煤老板,捧起了书,补偿青春。甚至有人花大价钱听讲座,向远远没他们有钱的年轻创业者拜师求经。
因为他们从一个旧世纪突然穿越到新时代,很多新生事物看不懂,也很难找到乐于和他们做精神交流的人,这让他们内心充斥孤独,甚至带点自卑。
他们把目前迷茫的状态归咎于自己读书少、没文化,他们也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第一批被淘汰的有钱人。
他们并不甘心,为了融入北京的精英圈子,开始大量砸钱,也玩起了互联网,共享经济,哪怕仅仅是照猫画虎。
最终,在资本没有输掉时,从精神层面先垮掉。因为他们的对手,都是具备新思维和新视角的新人才,后者比前者具备足够多的信息收集能力,分解能力,加工后再输出能力。
在煤老板用自己的真金白银砸钱时,有文化的创业者用一番口才,一部PPT,外加一轮融资就搞定了,投资者更倾向把钱投向新晋创业者,而不是可以用资产托底的煤老板。
因为投资者相信知识就是未来。
煤老板们在北京,终于见识到了知识的气质,知识的力量,也知道自己根本赢不下这场较量。他们又纷纷回到山西,想从熟悉的行业中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哪怕个别人找到了,也不认为这就是成功。
看了煤老板的故事,还会纠结读书有没有用吗?还会纠结读书是不是为了物质层面的需求吗?你可能一时找不到好工作,但读书会让你这辈子随时做好翻身的准备,只要你不单单为挣钱而读书。
倘若你把书读透,那些外在的附加价值,也有一天会青睐你,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并不矛盾。你一时处境困窘,不是你的错,有些矛盾需要社会发展去消化,在这之前,你还是需要知识来塑造自己,请把眼光放长远。
知识是一种人生气质,赋予你优雅的舞台,那些对知识嗤之以鼻的人,就像郑州公园里的尬舞者,终归被人笑话。
你要坚信读书能帮你走出人生尴尬,只要你懂得为何而读,如何去读。
我知道摊好煎饼月可入三万,那也是一门学问,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