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没研究过,现在的爆米花是咋蹦出来的,更惭愧的是,少时多次莅临一线考察,仍不知道当年的爆米花是咋蹦出来的。
于是我在微信群里询问:谁知道爆米花是咋蹦出来的?
我以为会像往常一样,个别人表面客气客气,发个表情,或干脆没人理睬,没想到,这句话,突然让这个死群活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压强,到热胀冷缩原理,最后干脆变成集体怀旧。可见,每个人心底,都留着一根儿被时光撩拨到的神经。
是的,我们现在都有朋友圈,每天刷新,刷完今天就忘了昨天。这个还叫朋友的圈子,更像美容美食展销会,像小商品橱柜,像论坛秀场,每个人都在各忙各的,看似还是朋友,实则早就变成了互不相干的交际圈。
这让我想起当年围观蹦爆米花的那个圈子,大家那时不叫朋友,而叫小伙伴。大家的心很齐,没人指挥就知道捂耳朵,待到爆米花蹦出来时,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当年热播《西游记》,我就认定蹦爆米花的老头是猴哥变的,缠着让人家将五毛钱蹦成大团结,老头一瞪眼:老夫有这尿性还蹦爆米花干嘛?我还在想,把粮食塞进蹦炉就出爆米花,这门艺术咋不上春晚呢?
到了今天,爆米花出炉工艺更加先进了,换成了自家的微波炉,或影院售票处的爆米花机,只是没人再去围观爆米花的诞生。这门手艺,因为少了一个老头和一群孩子的参与,也就失去了吸引谁的乐趣。
两个年代的爆米花味道差别不大,只是现在的爆米花甜的更匀称了,口味更多了。我偏好当年的爆米花,不在于好吃,而在于蹦的过程好玩儿。蹦爆米花属于走街串巷的流动作业,通常由一个老头带着那套大蹦器,走到胡同口或街角,往地上一支,吸引过来的孩童就比飞过来的苍蝇多。那套大蹦器我无法为其命名,就是一个放在炭火上摇动的炉子,沾满炉灰渣,黑的地道。将米放到大蹦器中,不停转动,转到一定火候,老头会拿个铁棒槌敲击炉纽,只听“嘭”的一声,地动山摇后一缕香烟,爆米花就从炉口飞进了事先扎好的袋子。
蹦爆米花的老头是要被儿童团围观的,看见老头支起凳子点起炭火后,多数孩子第一反应是回家取米,并嘱咐同伙,拖住老头,别让他跑了。米通常是玉米,玉米蹦出的颗粒丰满,但不合我的口味,因为玉米花的皮还粘在上面,嚼不碎化不开,还会塞牙。用大米蹦出来的爆米花口感很好,也不带糙皮儿,可当年大米有如特供,除非考出好成绩,否则轻易取不出。高粱米也可以蹦,就是没见过谁拿小米去蹦。按理说,大蹦器很万能,放进任何谷物都可以蹦出爆米花,由此推论,将小米粒蹦成玉米粒也未尝不可,可惜没人尝试。
除了米,还要放糖精,基本没有放糖的,因为糖精可以蹦成糖,糖只能蹦成添加剂。用糖精蹦出来的爆米花,优点是甜,缺点是甜的不均匀,同碗米同炉出,有的颗粒甜到发苦,有的味同嚼蜡,还有的直接糊掉,口味倒是多样化。我也喜欢把细粉头掺进米里蹦成通心粉儿,虽然没什么味道,观赏性还是很强的。蹦的多了,我也蹦出了自信,用打火机烧粉头,也能烧出爆米花的效果,里面还带着别样的煤气风味儿。
最刺激的是“嘭”的那一声,那声巨响是风情万种的,街巷为之动容,门窗为之颤抖,是当年的中国好声音。普天之下没有任何一种食品比爆米花诞生的更惨烈,估计古人发明火炮的初衷就是为解决粮食不足。每当老头拿起铁棒槌准备敲炉时,围观者的心会提到嗓子眼儿,这才是我喜欢爆米花的理由。一声巨响后,本次爆米花算是蹦出了高潮。等到自己的爆米花装袋后,大家还是舍不得走,要一边吃一边聊,继续围观下一炉。可以这么形容,与其说爆米花和温饱有关,倒不如说蹦爆米花属于民间娱乐,是未成年人的大片儿。

几年前,几个美国人把中国大蹦器放进密封实验室,实验者穿着一身《拆弹部队》的行头,在战战兢兢中蹦出了一锅爆米花,居然没出人命,这节目让美国人民欣喜若狂,第一个扔原子弹的国家就这样被神秘的中式炊具征服了。五千年的文明啊,随便抖落出一件小玩意儿都够美国人哆嗦半天了,虽然咱科技水平比不上人家,但祖上留下的优越感还是得膨胀一下的。
今日,想吃爆米花唾手可得,就是少了个走街串巷的老头。在个别偏僻地区还能看见蹦叔的身影,他们放几炮就撤,以避城管。但某些城管是专抢爆米花吃的,蹦炉砸不坏,收缴了还脏衣服,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城管就是当年那些孩子啊,他们过来不为市容,只为情怀,如果脱了工作服,没准会拎米过来。
爆米花,只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零食,因为当年那个热闹的伙伴圈子存在,让它变得与众不同。今天的朋友圈,总能看到一群人,围坐在高档餐厅的桌旁,大家来张自拍,打着手势,做着表情,和桌上杯盘狼藉一样,每个人的眼神儿里都闪现着不同的神色,各怀心事。
是的,我们与童年被隔绝在两个时代,一边叫朋友,一边叫圈子。
我爱爆米花,爱的不是味道,而是它孕育希望的过程,它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的功用,只是为了吃,就没意思了。活着也如此,人在社会的熔炉里折腾一辈子,真的只为自我膨胀?那个充满酸甜苦辣的蜕变才值得回味。只有一类瞬间膨胀是人人向往的,就是摸彩票。可即使摸来五百万,也买不到当初五毛一锅的爆米花了,等到五百万赌光,没准还得找爆米花充饥。
可见,但凡唾手可得的,都不会有滋有味儿,除非它是爆米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