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今年的第一本精读是怀着感悟的心态,那么《好好思考》就是抱着学习的崇敬,很显然学术性略微强一些,因为这里既然在讲好好思考,全文都在表现成甲老师如何思考,以及他觉得很适合推荐的思考方式。
1)跨学科学习的关键根本不是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找到不同领域间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不要怕本专业还未吃透就要涉足新的领域,不仅要涉足,新领域的发展历史越久远也许越能找到解决同类问题的核心方法。人在对解决问题的跨领域寻找上绝对不要羞涩且要保持相信。
2)未来的竞争,对我们洞见问题本质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思考力水平={做出的假设}与{事物发展规律}的重合度,即要提升洞见能力就要善于寻找更底层的逻辑。
3)“天道酬勤”的核心不是勤劳,而是勤于尝试新挑战。这让我联想起我曾面试过的一位长我几岁的应聘者,她的寻找就是嫌弃公司一年只给自己涨了50元的底薪,她认为自己兢兢业业工作很多年也很稳定心里不太舒服。我最终没有选择她,原因是仅从她对工作内容的叙述来看,我很确定并非她的老板不给她更多挑战的机会,而是二三十分中的面试里,她连简述一件日常工作的能力都没有,常年做着同样的工作,却看不出任何和低薪低龄人的区别,那要如何奖赏她。毕竟固定时间工作者的行业薪资都有范围,你若创造不出来更大的价值,甚至连讲出的话术都看不出来与工作一两年新人讲话的区别,一直停留在这一个岗位上,确实在薪酬上没什么提升空间的。
4)所谓“精益思想”,本质就是在更短时间内,用更小的成本积累更多的经验,从而快速优化和改进方案。表面上是一个缓解戴明环局限性的方案,但逃脱不掉的依然是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因为经验积累的速度越来越赶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而应对快速变化环境的方式就是深度思考,换言之通过洞悉问题本质,寻找已有的规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
5)历史,艺术这些人文科学(当然也可以学习文学,哲学,宗教,数学等)是开拓自己思维方式的重要领域,对我这个学艺不精的理科生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历史人物传记是非常好的学习新思维方式的教材。例如学习凯撒的作战方法了解到质疑问题改变源头的思考模式,而我们能学到这样的见解是因为一直在追问思考过程,而不是纠结于问题本身。
6)四个类型的思维模型,并不存在简单的“谁好谁差”的问题,而是各有所长,适用环境和条件不同。
思维模型的四个层次7)通过读书来寻找思维模型的三个办法:
① 书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读得,可以读不完,但是需要的章节如果能给到你帮助,这就有助于思维模型的搭建。同时也在告诉我,章节段落的命名归纳有多重要。但优势面向1V1的问题受理,对于复杂的问题不太行得通。
② 关键词法。书的封面,封底,序言,后记中能快速的了解一本书的主旨。通过主旨可进入目录寻找与主旨相关的关键词,通过阅读这些关键词段落快速的吸收一个问题得以解决的思维模型,把书读薄。但优势面向快速抓住明线模型,暗线模型不易察觉。
关键词阅读法③ 跳出书籍知人论世。核心在于要理解一个思维模型的产生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适用边界。其实我写到这里的时候,内心的汹涌无以言表,更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都在追求做一个终身成长者,因为随着不断的学习和大量的阅读,我们才能看到很多经典中的暗线,才能了解并理解那些传奇人士的伟大,他们是怎样在一边解决人类发展里程中一个又一个现实问题,一边又解放精神。同时也在教导我们,结合环境和背景去考虑解决方案,不要过份活在过去的某次成功中。
8)如何构建完整思想脉络网:
① 适合我么?
② 还有其他思想么?
③ 不同思想间关系是什么?
④ 各自思想的起源是什么?
9)五星笔记法。
五星笔记法很高兴的发现,在阅读一些大师写的书籍时,能看到共鸣让阅读没那么费劲,虽然这在一方面表明,作者本身的输出到位,文笔贴近阅读,同时也说明我的思想还是值得被认可且正向思维的,因为认可度极高,只要保持吸收和实践新知就好。
下面是我在阅读前半本时筛选出的疑问,有些已在阅读中解决,有些感觉好像也没啥标准答案,重点还是要回归到日积月累中去,但我为什么会把这些问题写出来,虽然层次不同,但成甲老师也是在不断的挖掘思维的根本,也会在阅读时留下有待未来探索的备注呀:
① 这本书讲解概念,对落实并不清晰,也就是还要更多摸索,没有具体工具或者方法可以在不熟练期去套用参考。—— 已解决
② 当聊天进展不下去时,要转换成提问的方式,询问对方擅长的领域。那这里有个前提,你要多少对你沟通的对象有一定的了解。这个有一定了解的功课要怎么做?—— 有待探索
③ 我要如何知道当前的问题可以跨界到哪个领域得到解决,难不成是需要博览群书之后才能找到答案?但是关于一个专业术语的解释,去教科书上找答案实属不错的方案。—— 日积月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