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来澳大利亚的第九天,周日,也是没有任何安排的一天。但我习惯早起,六点多就醒了,不过也赖到七点多才起床,洗了堆积了几天的脏衣服,然后九点多上楼和Melissa和Rod吃早饭,吃的是吐司,鸡蛋,培根,一杯咖啡。澳大利亚人的早餐都非常简单,不像我们中国有鸡蛋饼,煎饼油条,小馄饨,面条,稀饭,豆浆等等,再说下去,我口水都要馋掉下来啦。我前几天去校园里的大百汇中国超市买了几袋康师傅方便面,将近5块钱一小袋,是国内价格的两倍。早上想换口味就吃泡面,可真是人间美味!
在我们校园周边也有一些中国餐馆,但是里面的东西都好贵,一块煎饼果子就要8澳元,也就是40元人民币,室友梅西开玩笑说,要不我就在澳大利亚开个煎饼店吧。不过呢,煎饼果子在澳大利亚可是外国食品呀,卖的贵一点不是很正常吗?我们瞬间意识到,在澳大利亚吃中国菜是最不划算的,吃西餐才是最划算的。纳尼,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怎么才醒悟啊!下图为日式咖喱鸡饭。
Day9:中国胃,外国菜关于吃的方面,我们项目组对我们还是很好的,会给我们15澳元一顿的午饭餐补,这个价格吃的不算差了,但即使这样,我们组的有些老师依然总会喊好饿,吃不饱。在国内临走前,我也听说过去国外饮食会不习惯,会吃不饱。其实在国外,外国人通常会有上午茶和下午茶的习惯,会吃一些饼干蛋糕咖啡之类,所以中午不用吃很多。再一个就是,不要看国外的三明治,汉堡这些量不大,可是里面的热量可不少,如果常年不运动很容易发胖。而我们中国人总是喜欢饱腹感,不吃到撑总觉得不舒服。每天晚餐和melissa他们一起吃晚饭时,我的饭量甚至比他们还大,可是我的体型比他们小三分之一呢。每次我都有些不好意思,自我安慰道,我要写文章啊,很烧脑的,多吃点没事的。
中澳两国的文化实在太不相同,光是在吃方面就说不尽,可如果在吃这一关上就被卡住了,那么接下来的语言,人际,礼仪,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就更别想轻松跳过。今天在看电子书《闯荡澳洲》时还看到,作者在澳大利亚留学和工作期间有时会接待一些中国官员,他们要么是打着学习旗帜来旅游的,要么就是心不在焉走马观花,和澳大利亚政府官员谈判时会比较官衔大小,还喜欢攀比“这个我们中国也有”“我们中国可比你们强”。看到这一段时,我觉得有些好笑,但也给我了些警醒:我们来到国外学习,到底应该持有怎样的心态。因为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比较两国区别,然后乱下个结论,中国好或是澳大利亚好。
显然,如果我们来到国外,还抗拒国外的文化,紧紧抱住自己的一些习惯和思维方式,那么就别想“走出去”,只能“待在原地”。我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说我们应最大化去吸收国外先进的地方和先进的思想,那就需要我们放下成见,空杯心态,多去融入,多去感受,尝试一些我们从未尝试过的新鲜事物,哪怕尝试过后不喜欢也没关系,这只能说明这个东西不适合,而不是这个东西本身不好。
我突然发现,“思维固化”其实不仅仅存在于跨国文化交流,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对于一个观点固执的看法。而一个人成长的速度,却恰恰取决与他能多快“拆掉思维里的墙”,去进行认知升级。
所以,我也特别感恩我们的住家melissa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们体验一些和我们在国内截然不同的东西,变着法儿地为我们提供不同的晚饭,意大利千层面,泰国菜,澳式鸡肉炒饭等等,给我们喝带有酒精的芒果汁,今天还让我们亲手尝试做披萨。
Day9:中国胃,外国菜这9天来在澳洲的饮食中,有的我挺喜欢,有的挺一般,但正是这些不一样让我觉得新鲜有趣,一改在国内重复的生活和饮食,让我一下子感觉回到了大学时代,活力和激情。
这些不同终将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或许也会随着记忆而淡忘,但肯定能在某一天让我突然想起时嘴角轻轻上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