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人物古代文化
玄奘:虽千万人吾往矣

玄奘:虽千万人吾往矣

作者: 路路帅 | 来源:发表于2017-06-18 01:05 被阅读0次
    玄奘与弟子

    看完纪录片《玄奘之路》的最后一集,脑中浮现一句“虽千万人吾往矣”。 纵然面对千万人(阻止),也会继续前行。 玄奘便是具有大勇气魄之人。

    一路西行求法,未见有过支持。人人拒他、弃他、恶他、劝他、吓他、驱他、疑他,亦未见其退缩半分。

    初次上书朝廷恳请西行求法,便被皇帝拒绝;结伴同行的人都退缩了 他却决意私自出境。

    被朝廷通缉,便隐姓埋名、昼伏夜出。

    偶遇的老者因路程凶险而劝其回程,他却告知对方:“决心已定,即使死在途中也不后悔。”

    收的第一个徒弟因其坚持出境,害怕受连累,想要杀他,也未动摇其分毫。

    在八百里大漠迷路又断水时,抱着“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的信念执着前行。

    高昌国国王的盛礼相待,威胁软禁亦无法留下他。

    突厥可汗的偏见,也未打消西行之心。

    康国百姓的驱赶、多次遭遇强盗,亦未停下西行的步伐

     

    长安城

    取经成功回到长安,私以为万事无忧,皆大欢喜了。 玄奘只要端坐于寺庙之中,接受万人敬仰就行了。谁料,另一种考验才刚刚开始。在弘扬佛法、翻译经卷的路上,玄奘遇到的种种阻碍、磨难、诱惑,都未使他改变初心。

    季羡林曾对玄奘这样评论道:“一方面,他又周旋于皇帝大臣之间,歌功颂德,有时难免有点庸俗。”

    了解玄奘为什么要这么做,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起,道教在唐朝初期备受尊崇。唐太宗主张“尊道抑佛,先道后佛”的政策。

    而道教如此受宠的原因如下:

    1 道教徒积极参与了李氏集团灭隋建唐的政治活动。

    2 在李建成与李世民争权时,道教徒选择了李世民这边,而佛教徒选择了李建成。

    3 李世民为了提高“李氏”的地位,把自己的姓氏同道教老子的“李姓”挂钩。

    4 开国皇帝李渊也宣布了三教的地位: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

    5 当时的唐朝皇帝渴望长生不老,痴迷炼丹。

    (对唐太宗“先道后佛”的政策提出反对的佛教教徒法琳被流放至死。)

    十九年的西行磨砺,玄奘不仅拥有独一无二的学识与修养,而且通晓人情世故。知道要想皇帝重视佛教、废除“先道后佛”政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直接提出反而会引起皇帝的反感、排斥,结果会适得其反。

    玄奘与唐太宗

    他对皇帝的讴歌、他的周旋都是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尽可能为其佛经翻译事业给予最大的支持。 如果玄奘真的只是纯粹为了讨好帝王,那么在玉华宫内,当唐太宗建议其脱下袈裟辅佐朝廷之时,他也不会拿出完成翻译的经书再次请求皇帝为其作序。

    异 国

    高昌国国王信奉佛法,佛教被尊为国教。康国国王信奉拜火教,城中仅有的两座寺庙空无一人。就算是佛教的起源古印度,那烂陀寺的盛兴因戒日王而起,辉煌也在其死后结束。

    西行路上的见闻,玄奘清楚知道皇帝个人态度对宗教的影响力。

    一同翻译经卷的僧人们

    为了得到唐太宗的支持,唐玄奘白天要翻译数量庞大的经卷,晚上还要抽出时间为皇帝写西域的沿途见闻。完成后,也不敢有一丝怠慢,写下一封赞誉唐太宗“天威”的信随书籍一同奉上。

    为了耗费心血的经书得到最有力的保护,他恳请唐太宗为其作序,被拒,等待时机,再次请求。

    玄奘的苦心积虑最终得到回报:唐太宗为其亲笔书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总共781字。同时敕封玄奘为佛门领袖,并第一次表达了对佛教的支持态度。唐太宗下诏剃度僧人,大唐一时之间增加了一万八千五百多名僧人;佛教开始复苏。

    在一切开始走向正轨时,一件事的出现缺打破了此时的平和。

    玄奘最器重的徒弟,也是他心中的衣钵传人——辩机,却因和高阳公主私通,被唐太宗知晓,大怒之下将其腰斩。

    这件事对玄奘的打击不仅仅是失去爱徒,经书的翻译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僧人的品德也开始遭受质疑。这时玄奘加紧了经书翻译的速度,常常三更睡、五更起。

    玄奘看过太多寺庙被毁、经书被烧、僧人被驱的现象,明白世事无常,一时的荣耀并不意味着永久。

    在玄奘日以夜继忙着翻译佛经时,反对的声音开始在长安城中蔓延,一些官员认为皇帝对玄奘太过尊崇,会影响帝国的发展。

    为了取得皇家的信任与支持、平息反对的声音,玄奘只能在寺院和宫廷之间来回奔波。他殷切的表示,无时无刻为皇家提供宗教祝福而准备着。在武则天产下皇子的一个月里,一连上书五次,为小皇子祈福。

    看到这里心酸又悲愤,他的学识才华,他为大唐做的贡献完全可以享受此誉。面对旁人的诋毁,作为高僧完全可以对此置之不理,淡然自得。为了心中的信念,为了佛法的传播,唐玄奘小心翼翼、殚精竭虑的维护着与皇室与百官的关系。

    在与皇室关系进一步亲密时,玄奘希望自己可以为佛教徒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公元656年,他上书唐高宗,希望能够废除“先道后佛”的律法。结果,皇帝非常愤怒,断然驳回奏章。

    据史记载:“五十七岁的玄奘受此打击 突然一病不起 。”

    玄奘

    一年后病愈的玄奘,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但是大量的佛经还未翻译。于是他向唐高宗提出去僻静的寺院居住,好专心致志翻译经卷,但是皇帝再次拒绝,他不希望玄奘离的太远。

    玄奘知道时间紧迫,也不想再与皇室来往而浪费精力,于是再三请求,唐高宗最终答应他的请求,允许其在郊区的皇家宫殿翻译经卷。

    60岁的玄奘,来到玉华寺,决定翻译规模最大的一部佛经《大般若经》。经书梵语有二十万颂,汉文至少在数百万字以上,因为翻译数量太过庞大,弟子建议删繁就简,但玄奘坚持一个字也不能少翻。

    长安

    玉华寺的玄奘从此再也没有踏进繁华的长安城半步。 

    公元664年:《大般若经》完成,耗费四年之久才,也是玄奘翻译的最后一部经书。

    玄奘与弟子

    公元664年,正月初八,有弟子梦见有一座巨大的佛塔倒塌。玄奘道:“浮图崩塌 这是我灭谢的征兆。”

    公元664年 二月五日夜晚,玄奘圆寂。

    唐高宗听闻噩耗,一连数次感慨:“朕失国宝矣。”皇上不胜悲痛,以至罢朝数日。

    三藏法师传记载:“遗体停留慈恩寺期间 玄奘的弟子数百人也痛哭不已,京城的僧侣和百姓也前来吊唁 每天都达到上千人”

    玄奘说:死后用最简单的方法裹住身体 安置在一个僻静的地方。

    公元664年,四月十四日,长安,玄奘下葬。

    声势浩大的葬礼

    史料记载:“从皇室到百姓 从佛门到俗世 长安附近五百里内送葬者 一百多万人。” 

    从懵懵懂懂的少年到踌躇满志的青年最后走向䒯䒯孑立的老年,玄奘的一生圆满又悲壮。

    没人知道他内心所想、也没人知道他是凭着怎样的信念一次次坚持下来。

    就像视频最后说的那样:玄奘留下的一种精神——对理想永不放弃,对信念始终坚持。

    虽千万人吾往矣!

    西行路上的玄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玄奘:虽千万人吾往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xi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