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刮台风,学校等不少机构都放假,同事只能把六岁的孩子带到办公室。
其实这次的台风莫名地转了弯,一场大风大雨后就销声匿迹了。
同事把五岁的孩子安放在会议室,与办公室一墙之隔。很快一个小时过去了,我盯着电脑屏幕的眼睛开始难受,不得不站起来看看我养在窗台的绿植,并给它们浇水。
一转身,我发现同事正在奋笔疾书,隔壁的孩子也丝毫不见动静,我好奇地说,你家孩子好乖啊。她苦笑:“还不是拜托了一位手机保姆。”
同事对幼儿教育一直比较超前,她在怀孕期间就给我们分享过中外有名的育儿书籍,从国内的小巫、龙应台、尹建莉到国外的苏霍,温尼科特儿童心理分析……
当时把我们听得目瞪口呆,育儿内容之丰满,方式之新颖都令人叹服。
我偷偷地在会议室门口瞟了一眼六岁娃,正在聚精会神地盯着手机屏幕,嘴里还念念有词,我听不清楚声音,悄悄退出来。
回到办公室,同事抬头看我一眼,明白我想说啥,主动顺了我的表情说:“你一直以为我是个育儿专家,可此时我也不得不把他托付给手机是吗?而且我告诉你,孩子已经有近视趋势了。”
我跳起来,她用眼神制止了我:“孩子随着年岁的增长,为娘的烦恼那是接踵而至,除了陪学陪玩陪睡陪游更要成为设计亲子游戏的高手,早晚互动周末田园亲子游,就担心一不留神对孩子陪伴不周缺爱少伴的。”
“可是我怎么用心也敌不过人家专业开发的游戏,视频,一个班的孩子都在玩,你傻傻插不上话就会被人孤立,更影响孩子身心健康不是?”
我迷惑地看着她继续说:“今天带孩子来办公室是特殊情况,可是我不能请假又得看好孩子,还必须让他安静,只有这些游戏才能管住他,为娘的呕心沥血啊。”
“有的时候我感觉为了娃真是疲于奔命,可是想到我小时候父母忙得没有一点时间陪我和弟弟,就坚持下来了,唉……”
听她最后一遍叹息砸向地板,我本能地缩回座椅继续我的工作。
直到下班我的脑子里还闪现着她的无奈,似乎是种屈服。她在屈服什么呢?屈服于游戏?孩子?工作还是……?
我记得我小时候父母很忙,几乎放养的我们自由快乐无压力,虽然父母也只是晚上下班才回来,可我们却安心啊。
如今的父母重视孩子教育,从出生之前的胎教到早期的亲子教育再到伴读伴学……几乎是不伴不成活。
我的同事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全程陪同孩子了。她常常感叹自从有了孩子,从未与朋友逛街也从未接过出差任务更不会无缘无故跑回娘家,孩子成了一切主线条。
书柜上的书也全部被教育孩子的书籍和孩子读的书籍占用,书房也挂满了孩子玩过的所有乐器,尽管有的只是一时兴趣。
可是最终所有的陪伴都敌不过一款手游,孩子读书回来第一件事情是拿到手机沉浸其中。
难道是父母们在自娱自乐吗?是要把当年自己缺乏的陪伴弥补到孩子身上吗?是弥补自身遗憾满足某种心愿?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我们无法消灭情结,只是我们不再让情结拥有我们,而是让我们拥有情结。”
当全世界的育儿经典都在呼喊陪伴时,你是否离开孩子一刻钟都会惶恐不安,惊慌失措?
我甚至认为这类密不透风的陪伴真是当代的圈禁运动,把属于自己有限的剩余时间打造成圈禁武器,让孩子无处可逃。
回到家上电梯时,我发现楼上的孩子正拿着手机在玩,还不时推推滑下的眼镜,奶奶一边和我打招呼一边数落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太长,却无奈地摊摊手,因为孩子对她的话无动于衷。
我曾经无数次在机场在车站看到母亲时而温柔地注视玩手机的孩子,却从未见孩子抬头深情地看一眼母亲。
有多少母亲在持续地演这幕独角戏,虽然角色有两位。
一个不健康的家庭会混淆界限,压抑个性的表达纵容不良习性,而健康的家庭是鼓励个性并让孩子承担责任认清后果。
我能够预测到同事孩子的眼睛因为看手机视力下降后,拖着孩子去配眼镜,回来后定是大呼眼镜太贵。
我不明白同事看了那么多育儿书籍,为什么还是无法让孩子放下手机?她是屈服于孩子还是屈服于过去那解不开的一份情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