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鼎芬的书札都是语句寥寥,但是动人,比如这句:秋意渐佳,吟兴如何?
给缪全孙的信则是“寒天奉书,一室皆春气矣”
“天涯相聚,又当乖离,临分惘惘。别后十二到朱雀桥,梅犹有花,春色弥丽”
湖北的杨守敬以书名天下,家中藏古人书画很多,可惜后人不知爱惜,都被日本人买走了,只有朋友书札充塞一楼。里面有梁鼎芬短简:炖羊头已烂,不携小真书手卷来,不得吃也。简直有《韭花帖》《鸭头丸》的味道。
周弃子看了感慨:承平文宴,哺啜风流,神往前贤,心伤世变,不止妙墨劫灰之可为太息也!
一个人的审美和趣味,都是很微妙的东西。
在《平郊建筑杂录》里梁思成和林徽因在香山途中发现杏子口山沟南北崖上三座小小的石头佛龛,几块青石板历尽风霜,可是雕刻依稀,神采可辨。
梁记录说:“虽然很小,却顶着一种超然的庄严,镶在碧澄澄的天空里,给辛苦的行人神秘的快感与美感”。
这样的快感和美感,换一个人则未必能感受到。审美的过程,主体的参与是重要的。这样的悠然会意,看到其中的美,不是普遍发生的。
像袁宏道说的“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写过《说园》的陈从周说“泪眼问花花不语,痴也,解释春风无限恨,怨也。游必有情,然后有兴,钟情山水,知己泉石,其审美与感受之深浅,实与文化修养有关”
董桥在给女儿的信里如此写:“不要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课堂和教科书上,多抽空交朋友,多出去逛逛。老远跑到国外去,不是为了拿一张文凭回来见我。
学生活要比拿文凭要难。要懂得快快乐乐的生活,要会过各种不同的生活。
读到这样的家信让我觉得很感动,如今有几个父亲这样对孩子说?
他家的墙壁上挂的对子是,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还有一幅是,南云望气千重紫,华露罗香万亩兰。
林文月的十六岁的儿子问她,这个暑假,我想读《唐诗三百首》好不好?
妈妈打着哈欠说,当然好啊,但是千万别存心读完。
哦!?
因为那样子会把兴致变成负担。
那个夜晚,儿子还问妈妈:你觉得进入理工的世界再兼修人文,跟从事人文研究再兼修理工,哪一种可能性大?
妈妈说,研究理工而兼及人文的可能性大,因为那种心情是可以感伤的。
墨痕断处是江流。
这样的交流都让人觉得温暖又诗意。
感伤里是人生不能完全如意的孤寂和迷惘。台湾有人刻闲章,“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惟愿朋友无事常相见,可是有人说“疑是玉人来”的“疑的心境”要比真来了还要好。
这是诗境,常人恐怕难以体会。可是秋意渐佳是每个人都能感受的,暑热已退,晨风清凉,云朵可观,夜晚虫鸣堪听,玲珑见秋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