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铁去参加一个朋友儿子的婚礼,在地铁上做了一个梦:
梦见我的一位来访者,他想去做他自己,他用力从我这里挣脱。我并没有挽留他,一切如他所愿,允许他挣脱。他挣脱了,感觉空空如也,他又回来了。是他自己选择回来的,他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梦工作:在梦里的感觉很释放,从某种咨询风格而言我已经自成一系,余下的就是不断夯实,形成一套完整的结构。实际上,我已经从荣格附体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我成为了我自己。
在认识荣格之前,我对他并不熟悉,道听途说他的理论很玄幻,也不容易读懂。从某种现实的意义来说,我跟荣格之间没有直接的连接点,所以在意识的概念中,我没有阅读的荣格的动力,对我而言荣格属于陌生的存在。
后来带着媳妇孩子全家四口参加一个曼陀罗的活动,我跟女儿画的曼陀罗竟然心有灵犀的体验,这让我大为震撼。在我探索心理学的道路上,这是为数不多的全家参与的一次活动,竟然带给我强力的场域加持。也就是这一次活动,我对荣格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好奇心。
再后来看到申荷永直播卖《荣格自传》,因为对荣格好奇,因为五折销售,果断下单了一本。书很快就到了,就是这一次阅读,那真是一个如痴如醉。跟阅读古龙的小说没有什么两样,废寝忘食,尽管很多专业术语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荣格描述的意境,简直是为我写的书,大约读了一周时间,每天都阅读十多个小时,尽管很累,但停不下来。阅读荣格的感觉跟阅读《温尼科特文集》的感觉差不多,就是虽然不太明白究竟是什么意思,但就是很喜欢,停不下来。我对荣格的印象,感觉荣格是宏大版的温尼科特,他跟温尼科特一样温暖、谦卑、低调。但荣格的理论框架比温尼科特要宏大的多,如果把温尼科特比作地球的化,荣格更像是太阳系。比起温尼科特,我更喜欢荣格。快速的翻完第一遍荣格自传,我第一直觉是:荣格适合我,那是一种似曾相识的久违重逢的感觉。然后带着自己的疑问,继续翻阅第二遍、第三遍。很多句子直击我的心灵:“我的一生是无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无意识中的一切均竭力于外显化,连人格都力图从无意识状态中脱离出来,获得一种完整的体验。”我在无数的文章中引用过这句话,这句话仿佛是为我写的一样,是一种直击心灵的寓言。很多人认为荣格的理论属于玄学,我不这么认为。我的体验跟荣格高度重合,尽管他生活在瑞士,我生活在中国,尽管他已经死了,我依然还活着,但我们依然可以自由酣畅的对话。我在阅读荣格的过程中,荣格像是我的爷爷,他不知不觉中就跑到我面前跟我对话,讲述他的人生故事。这完全是自然的交流,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他对我说:“我所能做到的事,你一样可以做到”,“研究深度心理学,探索集体无意识世界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尊重自己的感受,对自己真诚”。尽管我读荣格的书不多,但我对阅读荣格的体验是熟悉的。
后来,为了更深入的研究荣格理论,我又结实了一些荣格派的咨询师,他们跟我讨论荣格,我由此知道了炼金术,积极想象技术,梦的分析等。为了更深入的研究荣格理论,我果断的购买了一套9本的荣格文集。在荣格的指导之下,我进入了荣格分析心理学如痴如醉的探索之旅。我似乎很快的就掌握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我借鉴了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理念,借鉴了南怀瑾讲的密宗双修概念——精不降,乐不生,我还借鉴了刘丰教授的高维空间概念。我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荣格,最终我获得了解脱体验。
在漫长的咨询过程中,我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在咨询中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的时候,温尼科特和荣格都跑进我的咨询场域中,为场域提供能量加持。荣格一直笑眯眯的告诉我:“年轻的张老师,不要慌张,跟随你心的节奏,你的潜意识会给你答案”。看着荣格微笑的样子,我的心都融化了,变成了一片大海,来访者释放出来的攻击性和情绪能量都注入这片大海之中,不断的流转、浮动,有时急、有时缓,但我这篇大海都能接得住,都能如如不动。这能量在大海中旋转了一圈,又回到来访者那里去了。
来访者告诉我:“我的的内核被打散了。”
我反馈说:“内核被打散了好,被打散了才能重新整合,才能形成灵活的反应模式”。
我在咨询中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荣格就会附体来帮助我,来跟我对话,来跟我讨论。但最近很长时间,我也没有遇到特别大的困难,我也没有那么依赖荣格了。
在开篇一开始的那个梦里,我体验到了和荣格一样的咨询体验:我离开荣格成为了我自己——是为纪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