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百味影评人生代码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感之四:大师之大,在于学术,更在于风骨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感之四:大师之大,在于学术,更在于风骨

作者: 书影斑斓的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3-14 08:55 被阅读3次

原创 | 书影君

这部《西南联大》五集历史纪录片,其中一个最为特别的地方,就是能将那些我们在历史课本中耳熟能详的大师名人,从光环耀眼的历史舞台上,还原到一地鸡毛的琐碎现实中。

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真实感受到这些学术大师,在面对诸多艰难的人生选择困境时,是如何象普通人一样地犹豫、畏惧,又是如何最终超越常人的思维惯性,做出令人敬仰的抉择的。

这里举两件事做例子。

陈寅恪,字鹤寿,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于一身,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因为是学术界的顶尖人物,陈寅恪享受特殊贡献者的薪资待遇,在1937年,他每月工资已高达480元,在清华教授中月薪最高。

这笔钱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

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1元钱可以买8斤猪肉,8元钱可以月租一套有20间房的四合院,12元可以保证四口之家一个月的伙食费,而500元就能买一辆小汽车了。

日军占领北平后,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以85岁高龄,痛感国家危难,绝食绝药而亡,以死明志。而此时的陈寅恪,也要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

当时他右眼视网膜脱落,需要马上动手术。但他如果继续留在北平手术静养,就要时刻面对日本人的拉拢和胁迫,最后很可能因生活所迫而为日本机构做事。但若选择立刻离开北平,就无法进行手术,右眼便极有可能失明。

更何况,陈寅恪去世的老父亲当时刚满“七七”,甚至都还没来得及出殡。

但他为了个人气节,不在沦陷区教书,最终不顾自己有可能失明的危险,与未替父亲出殡的不孝之名,选择携妻带女立刻逃离了沦陷区。

北平沦陷后,北大师生纷纷逃离北平而奔赴长沙。而留守学校的北大秘书长郑天挺,以一己之力,除了应付日军汉奸的压迫外,还要筹划员工的生活、校产的保管和教授的安全。

而在当时,郑天挺的妻子刚刚去世,他还要独自抚养5个未成年的子女。

最终,郑天挺为了避免在沦陷区工作,选择离开,却被迫将5个孩子留在了北平,由年纪稍大一些的女儿郑晏照顾其他弟妹。临走时,郑天挺只为女儿留下了每月100元的生活费,其他什么话也没有交待。

正是借由着纪录片,我看到了大师们褪去光环之后的人生细节,并感受到了他们做出的不平凡选择。而支持他们做出这种选择的,正是教授们身上独具的,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风骨。

相关文章

  •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感之四:大师之大,在于学术,更在于风骨

    原创 | 书影君 这部《西南联大》五集历史纪录片,其中一个最为特别的地方,就是能将那些我们在历史课本中耳熟能详的大...

  • 西游交大自勉言

    大学之大,不在于高楼之高,乃在于有大师。 大学之道,不在于物质求索,乃在于明明德。 大学之...

  • 汪曾祺小说的三美

    1939年汪曾祺就读西南联大文学院。众所周知,西南联大是才子、大师汇聚的所在,充满自由开放的学术风气,只要有才,就...

  •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

    早晨看完施一公先生关于西湖大学的创校理念,听到了这句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内心觉得特别认同。 一所...

  • 西南联大启示录

    最近看了两个有关西南联大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和《西南联大》,读了汪曾祺的《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现在仍...

  • 《西南联大》观后感

    带着三个问题看了纪录片《西南联大》,这三个问题分别是,西南联大成功在哪里?西南联大为什么这么成功?西南联大...

  • 青春未央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 ​看了《西南联大》纪录片 热泪盈眶,颇为感慨 那是一个...

  • 为什么西南联大会大师云集?——看纪录片《九零后》有感

    为什么西南联大会大师云集? ——看纪录片《九零后》有感 晁大愚 最近看了纪录片电影《九零后》。这部电影讲的是抗日战...

  • 西南联大的成功关键在于自由

    最近电影《不问西东》很火,好评如潮。 其中关键一点,是其中一部分情节讲述了西南联大的故事,拍出了一代人的风骨,呈现...

  • 一流人才去当老师,教育会良性发展,听一线教师分析

    大学之大,不在于高楼之大,在于大师之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两句话足以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纪录片《西南联大》观感之四:大师之大,在于学术,更在于风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pf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