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我教育做人做事读书
谈写作 | 生活经历跟大量阅读,哪个对写作更重要?

谈写作 | 生活经历跟大量阅读,哪个对写作更重要?

作者: 田宝谈写作 | 来源:发表于2017-04-05 14:30 被阅读2423次

    有人说:“去生活,没生活怎么写作?”有人说:“去读书,没有什么问题是书解决不了的!”在生活经历跟大量阅读之间,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还是继续浑浑噩噩,不知所措?


                                           

    在苏州度过了三天愉快的假期,旅途中我反反复复地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作家来说,是否只要阅读过许多书籍便可写出传世的作品?生活经历在写作生命中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对于我们刚刚起步的写作者来说,生活经历跟大量阅读到底该如何权衡?

    这三个问题牵涉面比较广,弄明白了对于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谈写作 | 生活经历跟大量阅读,哪个对写作更重要?

                                    二

    当代感情鸡汤文鼻祖曹雪芹曾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那么我们不免发问:是不是只要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一个具有文字功底的人写出来的作品就要流芳百世?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传闻哲学界的大牛康德就是一位深居简出的、典型的老宅男性学霸。

    康德的作息时间就像机械那么准确,每天下午,工作了一天的康德便会出门,开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通常情况下,他每天下午三点钟必须出门散步,邻居们拿他对表,“康德出来啦,现在是三点钟了”。

    康德的一生基本都在学校度过,上学,教书,上学,教书,一辈子和书籍打的交道最多。要说人生经验,与康德同时代的一些商人、政治家的阅历不可不说比康德丰富,然而留下传世作品的却只有康德一人。

    写出《资本论》的马克思也是不知疲倦地工作了十几年在世界一流的伦敦博物馆所中,阅读1500多种书籍,摘录和整理了1 00余本笔记,没日没夜地在博物馆里工作着。饿了,啃一口干面包,渴了,喝一杯白开水,疲倦了,就站起来跳两下,然后继续工作。最后才完成《资本论》这一伟大作品。

    曾给我们授过课的北大哲学系明星老师杨立华也曾提起,他很少出门,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看电影。

    这一切似乎直指一个答案:写作不需要太多的人生阅历,书本中尽是学问。然而这真的是最终答案吗?

    如果没有曹雪芹独特的在贵族家庭中兴盛又没落的人生经历,那么也就不会有《红楼梦》的传世之作。

    如果没有路遥在社会底层挣扎生活的遭遇,更不会有打动无数人心灵的作品《平凡的世界》。

    如果没有权臣的构陷、世事的险恶,那就不会有王阳明的龙场悟道,让其领悟更多精妙的人生智慧。

    这样看来,答案似乎完完全全地扭转了:一定的文学基础加上丰富的人生经历,就很容易诞生更经典的作品

    这样看来是不是很奇怪?那么,人生经验跟读书相比,到底哪个对写作更重要一些呢?

    谈写作 | 生活经历跟大量阅读,哪个对写作更重要?

                                             

    如果你现在仍想继续探究这个问题,选出其中之一,那么你就落入了陷阱之中。

    在你的认知中,你把读书当做了创作的来源,把文字当成了学习的首要目的,而忽略了读书最重要的东西——书中的内容意趣。

    长期以来,我看过许多写作者写关于读后感类的文章,都直接把书中的文字当做自己的创作,简单摘录,不加分析,这样读书的过程势必是痛苦的,为了寻求精彩语句而读书,最后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真正提升你的,却是那书中没有文字的地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

    很多人都以为读书就是学写作,写作必须从书上去学习,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见解。读书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

    读书贵有新得,写作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就像于谦面对炼造石灰而想到自身的平时志向:“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也是触发。

    而之前举的各种例子,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一颗擅于触类旁通的心。因此,真正决定你写作质量高低的并不是人生经验,也不是读书多少,而是你思维的多维性与广度。人生经历跟读书都只是目的,他们都只是指路标,助你通往写作的更高境界。不要一味地去纠结研究这些指路标,纵使倾注全部精力,最后得到的还是皮毛,难免俗气太重,不说文人雅士,就连粗鄙野夫,也会对你的“研究成果”不屑一顾。

    我们要于有字的书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鲁迅指出:创造的基础是生活经验;而所谓生活经验是在"所作"以外也包括了"所遇、所见、所闻"的。作者写出创作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诘难者问:那么写杀人最好是自己杀过人,写妓女还得去卖淫么?答曰:不然。我所谓经历,是所遇、所见、所闻,并不一定所做,但所做自然也可以包括在里面。"(叶紫作《丰收》序)

    一个好的作家,体察的功夫往往是必不可少。高明一点的,经历一些事就能发现其中的道理,写出来大家也深以为然;笨一点的,多吃吃亏也能达到一样的高度。

    他把"亲历"和"经历"区别清楚;他不主张把生活经验的意义缩小到个人亲身的所作所为,但也驳斥了没有生活作基础的"体察"。作家不必亲自去做贼而后能写偷,不必亲自去私通而后能写通奸,在这里,诚然有"体察"在起作用;然而"这是因为作家生长在旧社会里,熟悉了旧社会的情形,看惯了旧社会的人物,所以他能够体察;对于和他向来没有关系的无产阶级的人物和生活,他就会无能,或者弄成错误的了。”    (《上海文艺之一期》)

    回到之前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回答:无论是生活经历还是闭门谢客大量阅读,二者都是修行自我的手段,在这个层面上不分高低优劣。但如果想真正发生质的蜕变,则要着重培养两个功夫:一为触发,二为体察

    思维要伸展开来到多层维度,跳出目前的格局;为人处世要多多换位思考,不要偏执。只有更全面、多视角的看问题,写出来的文字、讲出来的话才会更令人信服,文章才会更有感染力。

    因此,我建议那些凭借年龄来评判一个人的思想深度的人可以先去读读书,那些只是一味地读书讥笑饱经沧桑的“老人”的人多出去走走。在大脑与身体,思维与运动之间,往往会摩擦出智慧的火花。

    人生之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读书之道,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从文字中去学文字。

    写作之道,除了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下一番功夫,是并无其它捷径!

    希望我们都能以此为诫,清楚地活,潇洒地写。

    少有人走过的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写作 | 生活经历跟大量阅读,哪个对写作更重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ot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