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教研员是如何成就名师的
语文建设
《为教研增添新活力》一文,是余漪老师为朋友新书作的序。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于漪老师回忆了她的恩师上海市语文教育局语文教研员杨志彬老师,有段话是这样写的,“他从不对我的课评头品足,而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我思考,寻求解答。如,文中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这样阐述呢?想达到怎样的目的?学生能理解吗?换个角度行不行?哪个更好些?学生提的这个问题能醒人耳目,你想过吗?他为什么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基础是什么?后续该怎样?怎样引导才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爱与追求?”

全是问题,全是思考,为什么,为什么,润物无声的引导你往语文专业里钻,启发你怎么教学生,怎么善待呵护学生。
感悟:有个这样的教研员,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于漪说,集中听课半年,持续启发诱导,这使我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技能有了明显的进展。至今我的脑子里仍然装满有关教文育人的诸多问题,可以告慰杨老师的是,我没有做思想懒汉。因为一名不重视思考,不善于思考的老师,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教师,更别说优秀老师了。
一个普通老师,在一个专业教研员的引领下,她的成长一定是非常迅速的,而且是持续的引领,持续半年时间,第二点就是,教研员的这种引领方式,对老师人格的尊重,激发了她努力上进的这种愿望。当然,于老师的成功也离不开她个人的努力。
习主席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于老师是幸运的,也是勤奋的,否则,她也不会用毕生的精力认真教书,努力写书,指引后人。

第二篇文章,力推教学反思深化
文章讲的是,作为导师如何搭建教学反思合作的交流平台,助力青年教师的成长。
导师将自己的课作为批判的靶子,以示范性批判反思展示反思过程,营造讨论式的批判反思氛围,形成合作的反思团队。这种教学反思,以信任为基础,能够推动青年教师的不断成长。
这让我想起了,帕萨克在教学勇气当中提到的教师共同体。大家评课议课,也有需要遵守的规则,不对授课老师做任何批评。
文章展示了一位老师的教学反思,我觉得很有用处,做了如下摘抄:
一,从中国语文自身特点出发,进行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尊重规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要有文体意识,在教学原则上主张启发式教育,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启迪,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在古典诗歌教学上,提出九字秘诀,懂事、知趣儿、品位儿,就是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入诗歌内部之歌,知道诗歌好在哪里,进而走入文本深处,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二、恰当确定教学的起点,把学生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终点。
具体做法是课前收集学生问题,分类合并,然后在课堂上展示,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破解难题,共同师生共同体会成功的快乐。不能一下说清的问题,就给出研究方向,或提供书目,让学生课下去研究。
在讲新诗新词的时候,特别注意联系,过去学过的诗词,启发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性的认识认知。承认学生局限,承认教师仅限,这是语文实事求实的教学态度。对于学生无法完全理解的内容,不必大下功夫,让他们随着阅历的增长加深体会。

第三、生活化解读。
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才能教到学生心坎儿里。要因文制宜,将文本生活化。比如,老师讲李清照的《醉花阴》,先让学生找出词中的时间词和地点词。时间词:永昼,半夜,黄昏,重阳。地点词,薄雾浓云,瑞脑销金兽,玉枕纱橱,东篱把酒。再找出相呼应的情绪词,然后抛出问题,为什么写这么多的时间词和隐含的地点词?得出结论,随着词人在客厅、卧室、圆圃的寂寞徘徊,可以想象每一个地点都可能留有两人美好的回忆,因此世人每一刻每一个地点,无不思念自己的丈夫。生活化的理解,让一首高雅的词变得温暖可感。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将作品恰当还原,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又不降低其品位,这是语文原汁原味的本色。
四、读书是最有语文味的功课。
写读书笔记,做读书汇报,办读书沙龙。读书,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回原点,重回源头,读书,获得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在面对课文就可以平视甚至俯视,而不是一味的仰视,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优美的姿态。
关于教学反思的水平,有关研究认为,分三个层次:技术合理性水平、实用行动水平和批判反思水平。能够整合道德与伦理的标准,努力克服个人偏见,关注对学生发展有益的知识和社会环境的价值,这是反思的最高水平。
作者还说,这种以工作室为基础的反思性教学,超越了经验型教学范畴的个人反思教学。集体的智慧总是强大的。反思之后,还要有实践检验的过程,保证反思正确和教学合理。
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幸运,遇到好的专业引领者,或者参加名师的工作室,那么我们就努力读书吧,书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一边读书,一边实践,慢慢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