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研员讲座启示:好的教师要有半个教研员的气质
本周区教研院语文科教研员来校开展了一个讲座《基于命题和教学的中考试题研究》,这个讲座,展示了一个老教研员的扎实功底,展现了老教研员对命题与教学研究的基本风貌——扎实、务实、细致、深入,有自己独到见解,形成自己的分析套路,对命题的研究,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但教研员与教师有着职业性质的根本区别,更重要的是工作内容的本质区别,他们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研究命题、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研究授课方法,在研究中寻找问题,总结规律,梳理经验,提供指导,这是他们的本质工作,而教师的工作内容要更宽更大更全,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是面对学生,学情是教学正常实施的基本前提,其次是研究教材,研究授课内容与方法,研究命题,研究考试答题规律,更要研究课堂管理,课后辅导,尤其是课后个性化辅导工作,比教研员的工作量要大得多,内容要宽泛的多。
多年前曾有一位老教研员给我提出忠告:好的教师要有半个教研员的气质。
首先我们不需特别羡慕教研员对问题研究的深入、细致、透彻,那是他们的本质工作;其次我们应该也必须像教研员那样,如此深入、细致、透彻地研究我们的工作对象:教材、教法、命题、作业、考试、学生心理、接受能力、课堂管理、情景创设、课后辅导、问题学生应对等等,要在大量繁重芜杂琐碎的日常教学管理事务中,尽可能地抽出时间进行相应的研究,探究问题、寻找规律、研讨方法、评价效果,所以,好的教师要有半个教研员的气质。

二、两位老师的公开课设计交流
1、黎:
课题:《木兰诗》写作素养拓展课——“我最喜爱的花木兰”写作评讲
教学目标:以《木兰诗》为内容依托,发挥想象,进行细节刻画、夹叙夹议写作片断训练
组织形式:以活动征文形式,分组选出优秀作品,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形成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研讨。教师提供一个活动平台,提供学生多个文本,分小组交流讨论发言,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主持者、环节串联者、点评引领者,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角。学生讨论的问题是散点式呈现,讨论对像是多点式、并列式的,课堂效果完全由学生讨论、发言决定,是完全生成型课堂,教师的工夫一是课前的筹备策划与精心组织,同时也利用学生课前写好文章,教师精心挑选值得课堂讨论分析的学生作品,以达到课堂的有效、可控。
2、肖:
课题:学习间接抒情
教学目标:学习间接抒情,提升写作能力
组织形式:以提前拟好的文稿为讨论对象,以评价量表的形式,引导学生评价文稿的优缺点,并进行打分评价,指出不足,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对文稿缺点进行修改,要求体现抒情方法。
此课堂形式目标、内容、要求都非常明确、集中,可以说是聚焦形式的课堂。教师同样也是给学生思考、讨论、互动的平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注重学生课堂生成,在生成的基础上,进行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路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