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爱好者上下求索
《大学》:使人的心灵日趋光明之境

《大学》:使人的心灵日趋光明之境

作者: 北池鱼 | 来源:发表于2019-01-12 22:18 被阅读2次

    朱熹认为:四书应该按照《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次序来读。他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对于人来说,类似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潜在状态。人的感情如果能够以正确的途径、方式生发、表现出来,就是和谐的状态。“中”是天下万物所遵循的大道,而“和”是天下万物的正确打开方式。

    其实,“中”的观念早在《尚书》中就已经出现。《尚书·大禹谟》中有儒家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据说,这十六个字就是尧、舜、禹之间禅让时,现任者对继任者传授的心法。大意是说,人心是异常危险的,而道心是微妙难言的,所以应该时刻精纯专一,真诚地执守“中”,把它作为处理一切事情的准则。

    据清华大学竹简研究中心发布的周文王的临终政治遗言《保训》篇,可以明确透露出文王的治国方略便是“中”。

    可见,这个“中”实在不简单,是贯穿我国上古社会始终的治国理念。我国之所以称为“中国”当与此密切相关

    大学的理想,是要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性,是要他亲近爱护百姓,是要他抵达最完美的境界。

    这个光明的德性是什么?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人人皆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此四心是人与禽兽的差别所在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点仁爱恻隐的心,一般人抛弃了它,但君子却保存了它。

    此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开端。君子就应该把此四心存养扩充,使之彰明

    但如何彰明呢?应该由内在的明德出发,由近及远,向外扩大。近则孝悌父母,友爱兄弟;中则有益族群,造福乡梓;远则惠及天下。这就是亲民的功夫。

    可见“明明德”与“亲民”不能分,无“亲民”何以“明明德”?无“明明德”何以“亲民”?

    明明德有止境吗?有,那就是至善的境界;亲民有止境吗?有,那也是至善的境界。明明德与亲民都达到至善的境界,那就是“止于至善”。

    但这个“至善”真的有终极吗?没有。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活了七十三岁,每十年人生的境界就上一台阶,可以说是活到老,修行到老。

    孟子谈到修养的最高境界时说:“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光明圣德的那个最高境界,是不可知的,是神妙不可测的。

    所以,《大学》虽然说“止与至善”,但这个“至善”是个愿景,对于个人来说,至善的境界永远是在明天,人生永远不能停步。

    这就是儒家倡导的人生观,成己成人,自强不息,以达至善之域

    这样的奋斗精神,孔子是榜样。他刻苦自励、永不放弃的精神连曲阜的守门人都知道了。

    有一天子路在城门外住了一晚上。第二天清早入城,守门人问他:“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家来。”守门人说:“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老先生吗?”

    儒家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不为个人的功名,不为个人的享乐,就体现在“亲民”这两个字

    朱熹认为“亲民”应是“新民”,君子用光明的德性教化百姓,使百姓日新又新。

    王阳明认为就是“亲民”,亲近爱护百姓之意。不管“亲民”还是“新民”,都表达了儒家的价值观,那就是成人成己之道。个人之成就寄寓在成就他人的行为中。

    但如果能够熟读《大学》,我们可能会有深刻的启发,个人人生的圆满是与他人、社会紧密相关的,如果能够主动意识到我应该为他人、为社会做点什么,更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也能使人之心灵,日趋光明之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使人的心灵日趋光明之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lh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