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别人说,敏感的人内心不够强大,我都想在心里说 ,Oh,NO!别这么冠冕堂皇,你不是他,你真的懂他吗?
当你足够爱自己,你还会那么敏感,怕别人的非议吗?
当你认为别人都爱你,你还会那么敏感,怕别人的非议吗?
爱从哪里来?它不会自我产生,它来自我们儿时原生家庭的认同感。
原生家庭, 烙上敏感的印记
敏感的人小时候,对下面的情形也许并不陌生:
我表达意见,妈妈眉头一皱:“小孩子插什么嘴!”
——小A
去别人家吃饭,爸爸不让我上桌,“小娃娃上什么桌?”
——欣儿
个子长得高,爸爸当着外人损我,“傻大个。”
——刚哥
成绩考的好,妈妈指着我批评,“再努力点,能是这个分数?”
——Jelly
原生家庭总在批评你,告诉你,你不够好,你不如别人。
当你感到不值得被尊重时,什么叫做不敏感?怎么可能不敏感!
一个孩子,何来的认知和自信去“不敏感”呢?
原生家庭,你的爱呢
我格外注意敏感不自信的人,找他们讨论各自的原生家庭,甚至找机会去见他们的家人,做更深的了解。
当走进他们的家时,我看到,同样的批评、嘲笑、漠视,在不同的家庭,同样的上演。
父母把尊重、欣赏、关注都给了客人,却舍不得匀一点点给自己的子女;
父母同样敏感,喜欢抱怨,害怕被批评,不敢去争取。
如同一种循环,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将他们儿时的遭遇,在孩子的身上,继续演绎。
推倒恶循环,做有爱的父母
当我们意识到敏感的根源,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我们不够好,只是曾经没有得到足够的爱。
当我们成为父母,最不希望孩子看到的,就是孩子再走一遍性格偏路。
对待孩子,尝试着给他做选择的权力;
蹲下来,认真听他讲话;
夸奖他,鼓励他,希望他越来越有自信。
像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一样,接受孩子——好的不好的,对的错的,学着宽容与接纳。
让我们拥有这样的孩子:在原生家庭得到足够的爱与关注,他连“敏感”的机会都没有。
也让我们抱抱自己,向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摸摸自己的头:“亲爱的,你好棒!”
网友评论
点评:水清亦有鱼
作品亮点:作者对“爱”做了一种爱心引导,从作品中的故事中告诉我们:很多敏感的孩子缺爱,是因为父母对爱的“苛刻”。内容中有一些写的很深刻的故事,给读者可以带去一些反思。
建议改进:
01:“当你感到不值得被尊重时,什么叫做不敏感?怎么可能不敏感!一个孩子,何来的认知和自信去“不敏感”呢?”
语句存在逻辑问题,一定要注意句子的表述。
02:全文缺少一个很重要的旋律:“什么是敏感的人,怎么界定?
一开始就说敏感的人怎么样,敏感的人小时候,敏感是天生就长出来的吗?这块要做说明。
03:在作者的内容里,孩子敏感的问题的缔造者恰恰是他们的父母,那么在第三个观点中,就需要对这些“父母”提出警告,除了让他们传递爱外,还得给出一些确定可行有建设性的“教育意见”。
文章很有爱,作者写出这样的文章来,足见对于“家庭教育”这个领域的重视和关注,三言两语去分析一些原生家庭家长对于孩子本身的“批判式教育”的危害,这样的文字传播很有价值,不过要注意写法和表达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