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先生对苏州是有感情的,他1935年便离开中国,可他一直觉得自己的根在中国、在苏州。1990年他宣布退休,虽然外界的邀约仍络绎不绝,但他决定将自己的谢幕之作,留在魂牵梦萦的故乡,留给苏州博物馆。
对于苏州,他回忆说:“儿时记忆中的苏州,人们以诚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之首,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苏州博物馆的成功,取决于贝聿铭先生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更取决于它与环境、人文、城市肌理的高度吻合。
苏州自古以来都是鱼米之乡,这小桥流水,粉黛墙瓦的江南水韵,孕育了苏州人温婉清雅、细致而有耐性的特性。
其实,徜徉流连于苏州园林如也好,品赏昆曲评弹、“吴侬软语”也罢,只要你深入其中,会发现这些典型的苏州元素中,每一个动人的腔调里,无不渗透着一代代苏州人对美的不懈追求。
精美雅致的苏州园林,无疑浓缩着老苏州前辈们对美的一种极致的追求。如今的苏州人,很好地继承了过往园林主人们对雅致生活的情趣,并将这种情趣与格调,渗透在城市的许多角落,渗透在生活的举手投足间。
漫步于苏州街头,随处可见的公交站台、餐馆酒店,无不打上了苏州园林的印记。当你不经意间抬头望见精致的木雕,墙上的壁画,屋内的屏风,楼阁外的假山、花木,感受到一切都是那么美,是一种素净典雅的美。
公交站台 民居壁画最有感受的,还是我入住的一家民宿。这家民宿,是我在网上找的,挑选的时候,一方面看它离平江路文化街区近、交通极其方便,还有就是看中了这家的格调,接近于我心目中的苏州民居的格调。
这家叫“品园”的小客栈,位于姑苏区的大王家巷内,小二层楼,面积虽不大,可处处能体现出屋主人的用心与讲究。
一进屋,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便扑面而来。客厅的装修虽谈不上高档,但布置的很丰富,很有姑苏味道,很有家的感觉:
清淡的墙面、深褐色的家具搭配,显得庄重典雅;两盏精致小巧的玉兰灯,散发出温馨的光芒;一旁造型别致的博古架上,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各类器皿,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最吸引人的,是客厅主墙面上一幅精致的工笔画,细细一看,原来画的竟是古风版的“品园”啊!
一问方知,是房主的一位画家好友,在这屋前屋后连续采风了一段时日创作的。画面中,那个在青山绿水间悠然自得的把杆垂钓者,自然就是平日里喜爱钓鱼的房主了。别说,如此的创作,竟平添出笠翁垂钓的美妙意境来。
沿客厅从左侧门转出,是通往二楼的过道。这里亦别有洞天,花轩窗、假山石、小流水,相映成趣、曲径通幽,池中的小鱼和郁郁葱葱结满了果的石榴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拾级而上,二楼的苏式元素满满。映入眼帘的公共区域内,金黄色的背影墙上几朵娇艳欲滴的牡丹吐露着芬芳,仿佛在欢迎雍容华贵的贵宾似的,而周遭的轩窗、筒灯与条桌、凳子、茶具等,共同营造着自然温馨的氛围。
看来,屋外园林化设计,屋内摆布讲究,已成为了苏州普通百姓的生活追求与真实写照。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