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頌

作者: 散书斋 | 来源:发表于2021-12-06 06:53 被阅读0次

今日讀唐代韓愈《伯夷頌》以提出問題、開展論述、得出結論的“三段论”写法,一直影响到现在。论述分析不够,如果旁征博引,說服力會更強。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dǔ)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huò)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gèn)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zú)乎泰山不足为高,巍(wēi)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jì)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yīn)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sù),饿死而不顾。繇(yáo)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这篇文章主要是赞扬伯夷的“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的精神,严厉批评当世之士以世俗之是非为是非的处世态度。“特立独行”既是对伯夷的称颂,也是作者一生立身行事的重要原则,表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的精神。全文运用排句,以论为主,语气连贯,气势非凡,更见力量。

相关文章

  • 伯夷頌

    今日讀唐代韓愈《伯夷頌》以提出問題、開展論述、得出結論的“三段论”写法,一直影响到现在。论述分析不够,如果旁征博引...

  • 李唐 | 国画作品鉴赏

    《史记·伯夷列传》 西汉·司马迁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

  • 伯夷 叔齐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生卒年不详,姓墨,名允,字公信。伯,是长的意思,谥号为“夷”,通称为伯夷,...

  • 《伯夷叔齐》阅读理解

    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

  • 前后伯夷

    历史上有两个伯夷俱有贤名,一个是上古伯夷,一个是商末伯夷。前后伯夷生活年代相距一千多年,不过都与姜太公有些渊源。 ...

  • 论语新视界129|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

    伯夷、叔齐是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相传孤竹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君,但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

  • 日论一语

    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这里讨论伯夷叔齐怨不怨的问题:“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 《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15章【拓展阅读】

    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选段)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

  • 《九章》56之橘颂--伯夷叔齐

    《橘颂》最后两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写到了伯夷。 伯夷、叔齐似乎并不陌生。还是学习一下正统的吧。 《...

  • 伯夷叔齐:开小差的逃兵,被美化的爱国者

    《史记》中的《伯夷列传》主要记载的是伯夷、叔齐兄弟俩的事迹,伯夷、叔齐是商朝时期的人,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伯夷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vi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