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伯夷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0-08-29 13:28 被阅读0次

历史上有两个伯夷俱有贤名,一个是上古伯夷,一个是商末伯夷。前后伯夷生活年代相距一千多年,不过都与姜太公有些渊源。

上古时期的伯夷,为炎帝第十四代孙,共工之玄孙,夸父之孙,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

帝颛顼时,伯夷担任大祭司,负责祭拜天神,官名太岳,太岳取自华山。当时人们认为华山为天下第一高峰,可通天神,故名太岳。后世设立四岳之官,掌天下四方诸侯,担任四岳之职的都是伯夷的子孙。

帝尧时,伯夷辅政,掌管礼仪,为尧“典三礼”、“定五刑”,尧想禅位于他,伯夷不受,荐举虞舜为帝。

帝舜时,伯夷为秩宗,掌礼仪。又伯夷系共工之后,善治水,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吕氏得姓之始祖。姜太公吕尚是伯夷的后代。

商末伯夷,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140年前后,子姓,墨氏,名允,谥号伯夷。孤竹国人,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

商朝末期,北方的宗族国名孤竹国者,其君主立三子叔齐为嗣子。君主去世后,叔齐认为王位当传长子,于是让位于大哥伯夷。伯夷认为父命不可违,也不肯受。

伯夷和叔齐皆逃,恰会于西岐。适逢武王举兵伐纣,伯夷和叔齐拦住武王的马,谏阻武王出兵:“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身边的人便想把他们杀了。姜子牙说:“此二人义人也,扶而去之。”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伯夷、叔齐因为自己的殷商身份,谢绝周武王的封赏和征召,采薇而食,直至饿死首阳山。

及饿将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这就是夷齐让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甘饿首阳的典故。

伯夷、叔齐的故事代代相传,他们不慕王位,大义凛然、守志不阿的高尚品格受到广泛的赞誉,他们的行为集中体现了儒家“仁、义、礼、忠、孝、悌”的价值观,孔子、孟子、墨子、管子、韩非子、庄子、屈原、司马迁、韩愈等都对伯夷、叔齐赞赏有加。历代咏颂伯夷、叔齐的诗词多达近百首,著名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司马光、文天祥等都有传世佳作赞美夷齐。

南宋著名画家李唐作《采薇图》刻划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高尚气节。《采薇图》传世于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晚清入宫,至今已近千年。 绘画大师徐悲鸿称赞《采薇图》“为绘画史上的极峰。”

韩愈《伯夷颂》最后感慨道: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相关文章

  • 前后伯夷

    历史上有两个伯夷俱有贤名,一个是上古伯夷,一个是商末伯夷。前后伯夷生活年代相距一千多年,不过都与姜太公有些渊源。 ...

  • 李唐 | 国画作品鉴赏

    《史记·伯夷列传》 西汉·司马迁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

  • 伯夷 叔齐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生卒年不详,姓墨,名允,字公信。伯,是长的意思,谥号为“夷”,通称为伯夷,...

  • 《伯夷叔齐》阅读理解

    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

  • 论语新视界129|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

    伯夷、叔齐是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相传孤竹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君,但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

  • 日论一语

    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这里讨论伯夷叔齐怨不怨的问题:“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 《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15章【拓展阅读】

    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选段)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

  • 《九章》56之橘颂--伯夷叔齐

    《橘颂》最后两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写到了伯夷。 伯夷、叔齐似乎并不陌生。还是学习一下正统的吧。 《...

  • 伯夷叔齐:开小差的逃兵,被美化的爱国者

    《史记》中的《伯夷列传》主要记载的是伯夷、叔齐兄弟俩的事迹,伯夷、叔齐是商朝时期的人,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

  • 《論語·公治长第五》不念旧恶(23)

    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是曾经被孔子赞扬过,说他们是仁者。孔子说:“伯夷、叔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前后伯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ad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