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创作哲思想法
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三十四天

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三十四天

作者: 凌云之水 | 来源:发表于2019-08-12 22:44 被阅读50次

    《论语.八佾篇》第十章: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解析: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礼仪,孔子说:“不知道。知道的人治理天下,可能像把东西放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着,一面指着自己的手掌。

    这一章如果你只读一遍就略过,可能也是就此略过了,因为表面上看起来真的不觉得有什么实际意义。就好像是孔子在敷衍了事的答非所问。明天人家在问“禘祭”的礼仪,孔子却扯着人家去看手掌,而手掌上又空无一物,你说这有什么意思呢?

    然而夫子的学生们绝对不会这么无聊,把一段不知所谓的话也收进代表先生思想的书中。这其中又有什么深意呢?

    昨天的那一章,讲的也是与“禘祭”相关的话题,虽然也是很简单的两句话,经过一系列的拆解,也让我们看到了郑重真诚的意义。而今天的这一章我们或者可以看成一个事件的接续,孔子说出了自己对国君在“禘祭”时表现的不认同,别人问他,那你有什么看法呢?

    这种情境下的对话其实很容易形成一个陷阱,尤其在那样等级森严的时代,别人以这样的问题相问,如果孔子自以为是的详详细细讲解一通,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传扬出去,可能会招来个恃才傲物,目无君上的罪名,你以为自吹自擂的显摆了一通,说不定就成了催命符。可是如果什么也答不出,只怕也会被人说出去,就会讲孔子空担了一个传扬礼教的名头,实际上什么都不会。

    进亦难,退亦难,实在是进退两难。可是孔子表现出来的智慧却让人不得不对他的机智聪明感到佩服。

    一句“不知也”瞬间化去了很多无谓的讲述,也让人不能再追问。可是后面跟着的这句话才是寓意颇深:知道的人对于天下就想运用自己的手一样的灵活自如。

    既然不知,又怎么能做出这样的比喻呢?这不是模棱两可又是什么呢?

    可是,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因为,他深谙“礼”的道理。

    虽然因为鲁国国君在“禘祭”上行为怠慢,他不喜欢鲁国国君在“禘祭”上的表现,可是反过来用在他自己的身上,作为一个臣子,如果他在外面随意的议论国君的行为,甚至言语不敬,是不是同样违背了君臣之礼,是对君王的不尊重呢?

    我们如果一边在指责别人的不对,另一边又在犯着同样的错误,这是不是一种更大的矛盾呢?

    就好像,你那边在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不要整天顾着玩,可是你自己这边却从来不学习,天天泡在麻将桌上。这样的教育有任何意义吗?

    一句“不知也”,已经将所有不该说的话都省略掉了。什么叫留有余地,这大概就是一种典范了。

    说他智慧,就在于后面补充的话上面“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既然说自己不知道,又为何能说出这个道理的应用呢?还知道应用的范围,还知道应用的效果,甚至知道应用的难易?这不是更令人觉得难以理解吗?

    有一个词叫“言外之意”,可能汉文化中喜欢隐喻,喜欢兜圈子,喜欢让人自行感悟的习惯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流传至今的,孔子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但他算是把这个方法运用的很好的其中一个。

    生活中,我们自己也会面临一些不能说,不可说的时候,这个回答的方式似乎也是可以借鉴的。

    假如有人跟你说:我不想上班了,想自己创业,你觉得怎么样呢?

    如果你明知道对方的能力和实力都尚未能具备一个创业者的条件,你又不想伤害对方,但是又希望起到一定的警戒。你该怎么说呢?

    或者你可以尝试这样表态:我不知道你说的这个事情行不行得通,但是我知道,如果你那样做了很有可能将来会面对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现金流,比如运营管理,比如营销策划,比如落地执行。。。。。。,如果你都能轻松应对的话,应该是可以的。

    你既没有反对,也没有赞同,只是做了个分析,但是很多问题对方已经能够自己去深入思考了,不需要讲太多的道理。

    “之乎者也”里,原来还藏着沟通的艺术,好好学习,明天继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三十四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ws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