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我无知,在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前,只觉得名字耳熟,内容却是一无所知的。
及至看完书,才后知后觉地慢慢咂磨出一丁点儿意味,犹如几个语言大师高谈阔论,一个小白站立旁听,不明就里,等大家散去,脑海萦绕所讨论的内容,忽然领悟其中一些寓意。
为什么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呢?
我细细体会――
作者霍尔顿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他被某中学开除后的一系列经历以及如何看待所就读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的。
在充满厌恶、不满和轻蔑的语言里,作者提及了家人的一些情况。包括弟弟的死亡,母亲悲伤过度至今未恢复,妹妹懂事又可爱等。
老实说,看文章的过程中,我一度不太喜欢作者,他的形象不仅不高大,甚至可以说很不好,周身充满了痞戾气质,暴躁的脾气,无所谓的态度,放荡不羁的个性,一度让我想要放弃读下去。
可我好奇,一个这么不讨人喜欢的孩子跟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什么关系呢?这种好奇心促使我看下去。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正是内心世界丰富、有想法却不够成熟的时候,他们的价值观处于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当以往接受的教育和现下老师及同学的看法不一样时,他们极易产生观念的冲撞,进而表现为行为的冲突。
他们有活力、有朝气、有勇气,有自己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尽管有些不够准确),所以他们不能忍受虚伪,看不了颓废,敢于对抗权威,内心坦白而真实。但是,处于当时的学校环境中,受大环境影响(二战后的美国,人们精神生活贫瘠空虚),他们无法改变所看不惯的一切,于是,有了叛逆、怪异,以此作为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对抗。
这一点,文章中比比皆是。无论是对老师的调侃和厌恶,还是对所谓优秀学生的轻蔑和敌视,作者无疑都是批判地、否定的存在。
可是,作者并不是个彻底的“坏孩子”,在他遇到修女募捐时,善良的一面尽显,毫不犹豫地捐了十元钱(很大一笔),却还认为不够多……
他向善向美的一面在和妹妹的交谈中尤为明显。
霍尔顿说: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
瞧,这是一个多么单纯美好的愿望。你可以把他看做对现实世界的逃避,也可以看做他在妥协后的坚守。
想象这样一幅画面:麦田一望无垠,绿意浓郁,那是希望的象征;而那些奔跑的孩子,无忧无虑,欢笑声声,更是希望的所在;一个守望者,守望这最后的净土,守护没有世俗干扰的纯净,多么难得。
当合上书本,我眼前出现的不再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孩子,而是一个颇让人心生怜悯的孩子。
他本性单纯美好,却因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放荡不羁,叛逆非常,而内心向往的精神世界却又那么纯洁美好。其实不仅是他,和他同时代的很多年轻人,同样是看似不羁,实际可爱的。
尤其是像霍尔顿妹妹一样的小孩,简单如一张白纸,让人不忍欺骗和亵渎。也正是有了这种牵绊,原本打算逃避学校、逃避父母、逃避社会的霍尔顿并没有离开。
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时代,十几岁的年纪,不切实际的幻想,读不懂的社会,看不清的人际关系,跟周围人总是格格不入,也曾苦恼,想逃避,却终因有爱、被爱而选择继续。
试着回想年轻的记忆,当时过境迁,是不是已然模糊当年的愤怒、失望、隔阂、叛逆,取而代之的是温暖,或者莞尔一笑,风轻云淡。
守护心中的一方净土,在荒芜丛杂中认真生活。
无论如何,人间值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