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汉扬 写于 2016-09-05
我对中医养生总结有“七字”,道、阴、阳、和、心、血气、神。即阴阳要“平衡”,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心生则阴阳和,阴阳和则气血顺,气血顺则心意畅,心意畅则神旺,心身健康而百病消。《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都有背阴而向阳、厌丑而喜美、弃恶而趋善、避凶而趋吉、避害而趋利也,丑、恶、凶、害为阴,美、善、吉、利为阳,就整体物质、能量、信息本源(无极)而言,本无所谓阴阳,只是主体产生了之后或有指定的参照系,相对于主体或参照系的功能、价值属性(太极)才体现。
《王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个也许就是我之前所说的"价值相对性”在阴阳易理之体现,就无极本源而言确无所谓善恶,从认识论上讲,善恶的区分来之于主体的认知(即王阳明四句教的意之动),主体会选择于“我”有价值的即为善,于“我”负价值即为恶,故:“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古之修道者皆以带“阳"为号或字,比如:紫阳、伯阳、纯阳、阳明)故背负于阴(成本价值最小化)而抱(追求)阳(功用价值最大化),阴阳作为混沌系统整体的二面,俗说:“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不是说要阴阳平衡致中和嘛,为何又单单求阳呢?正是“真善美”的含义具有为显、明、好、上升的阳属性,故《周易。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实是古人追求人生境界所向往目标,做任何事都无过无不及,或边际为0价值最大化时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行事无为,至空归零。不然,过度必然“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什么是不失其正者?“正”即正中,远离左右,佛家“中道”、儒家“中庸之道”以及道家之“道”,正是追求劳动或行为无过无不及、不增不减、不偏不倚、空圆无为之境!但这不仅仅是一个只追求“本我"价值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的行为,还要符合“超我"价值最大化的互惠人行为,不仅仅主体优化进化,还惠及他人他物和环境系统,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养性齐家平天下”。自我与自然和谐之道而劳动生产,故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所以说:“万物之规律和属性的真相都因为`我’的意识(心)所致而都被我所掌握监控。量力而为(劳动)自知自明,量物而用发挥使用价值最大化,适可而止,尽力按规律(道)办事,提高劳动生产力,满足对象系统优化进化发展需求,便是最大的快乐和价值实现。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古人追求处于阴阳统一体之中,要时时掌握自身与环境矛盾统一与特性,即了解阴阳两气冲突的矛盾与对立搏奕之中的相互依存,存异求同以和为贵,故“冲气以为和”是正和搏奕是一种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即个人与社会、人类社会与自然宇宙生态环境的良性竟争和搏奕过程中矛盾统一过程,是一个波浪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状态。无为而为,不违背人体、社会、甚至宇宙自然规律办事,理解了事物发展的端倪和边际就知道什么时候适可而止,这个正是与现在西方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不谋而合,说不定人家又借签国学创新发展了一门学说。
以自我利益为主体的理性人不能更精确定位佛学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只有互惠人概念才真正精准定位了,下面我用阴阳术数推演下为什么这样说,首先,在经济学以自我利益为主体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自私自利,但与理性人概念不同的是互惠人概念是在以利己利他为基础提出来的概念。如果把利人与损人行为用阳阴符号表示,可分为四象:(1)、{损已(阴),损他(阴)};(2)、{损己(阴),利他(阳)};(3)、{利己(阳),损他(阴)};(4)、{利己(阳),利他(阳)}。在上面四象(3)和(4)是理性经济人假设下可能出现的现象,而在佛学的道德和价值观(3)是不倡议的,佛学经典中倒不乏有(2)即损己利他的极端倡导,什么舍身救人,削肉喂虎等故事,这是只考虑超我价值的实现不考虑维持本我利益的行为,为与不为在于该事件中的当事人行为对本我和超我价值孰轻孰重的衡量,从而决定取舍的选择而不执着于世俗道德价值观念,并超脱于传统做个明明白白的真人!《孟子·告子上》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舍生取义”之“义”正是超越本我小我之“大仁大义”的“超我或大我”境界,这种追求的价值经自我衡量之后超超前者才值得去选择,所以,非大道义之事,圣人君子大人皆不为也!
因此,人虽终有死,或轻于鸿毛,或又有重于泰山之别,明自此理则能破生死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