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05826/561262d0be9b6829.jpg)
今天是周六,又到了一周中最愉快的日子,为了有写点东西的感觉,下午又跑到了书店。
书店就是安静、文艺,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然会下笔如有神助,灵感源源不断。
今天人蛮多的,找了个角落,喝杯东西,开始码字。
最近感觉,广州这边的天气反复无常啊。
前几天还晦暗阴沉,潮湿潞潞,大有一副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气势。
今天气温就突然急转急下,一扫之前的潮感,随之而来的是寒风伴雨,时而晴,时而雨,交替上演,翻脸比翻书还快。
现在是越来越感受到,广州没有明显的四季变换,或者说整个广东都是这样。
变化越来越快,有时一个季节可以同时感受到春夏秋冬,季节也没明显界限。
从变化快这点上,像极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背景,不断的变化,越变越快。
而我们唯有拥抱变化,寻求创新,才能在这个时代某得一席之地。
那么从这里延伸开来,聊聊一些我想到的。
01 生命是什么
万物皆有生命,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树木需要阳光雨露来滋养,狮子老虎需要猎杀其他动物来延续生命。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机动态的系统中,这个系统有它自己的运作方式。
这个世界上,唯有变才是永恒的。
在不断的变化中,垃圾被微生物分解消化。
腐败的木头,溶解在泥土中又重新长出萌芽。
当年苏联因核泄漏而丢弃的城市也慢慢被草木覆盖,慢慢抹除了往日人类活动的痕迹···
所以,你看生命是什么?
生命的本质就是维持。
假如生命不再维持,那么该生命体就会被另一个维持的系统所维持。
如陈旧的古建筑需要人类不断维护,不然就会慢慢被腐蚀消失。
如戈壁上年久风蚀的石头,慢慢变得凌厉脆弱。
···
02 在变中寻求相同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有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诞生。
加上现在的互联网,使得全球的信息交互异常庞大,信息的传播借助互联网,直接就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一条南半球的消息,几秒就能传达给北半球的人。
互联网是这个时代伟大的基础建设,使得全球变成了全球村,改变了这个时代人的生活方式。
但是,这个时代的人却活得更累,身处信息爆炸的环境中,每天都有刷不完的朋友圈和信息流。
越是接收信息,越是焦虑,越是找不到自我。
每天的碎片化信息中,A君说是这样,B君说是那样,两个都说得很有道理,自己却越看越懵逼,不知道该听谁的。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让自己在信息的海洋中活得更好,你要建立一个叫做认知体系的东西。
可以想象这个认知体系就是一棵大树,而每个信息就是树上的分支节点。
首先,你得学会对标信息在体系上的内容,判断该信息的背后逻辑是否相同。
如果是相同或者类似的原理,则归纳在之前存在的体系分支上;如果不同,则放在新的体系分支上。
通过这样归纳汇总信息,慢慢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你就会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的智慧。
03 判断的方法论
上面提到了要在信息的海洋中,对信息进行分类汇总,洞察信息背后的底层逻辑。
那么,怎么去判断一个是否信息成立呢?
对于这个,我个人是有一点心得的。
在以前读书那会,大家都应该学过或者听过相对论吧。
我觉得相对论是一个超级牛逼的哲学框架,这是前人的智慧结晶,也是宇宙的真理。
在所有的科学理论、人文艺术中,哲学是凌驾于所有学科之上的框架思想,它是所有学科共同抽象出来的理论思想。
毛泽东曾写过“坐地日行八万里”,你坐在一个地方,既是静的,也是动的,关键看你选择的参考系。
你相对凳子来说,你就是静止的,没有移动距离。
但你相对地球之外的参考系来说,因为地球是自转的,所以你距离这个参考系就有移动距离。
所以说,相对论是一个很牛逼的哲学思想。
那么,相对论怎么应用在信息的判断上呢?
要判断一个信息或观点是否成立,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你得想清楚它能成立的环境或前设条件。
抛开了环境和前设条件来谈一个观点成立,是很不严谨的做法。
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本叫“吹毛求疵又何妨”的书。
这本书就是在普遍认为是对的观点中,挑骨头,寻找反驳的环境,来反向论证观点。
例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感觉,这几句话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去接近优秀的人,去学习和吸收他们身上的优点。
按照书上的反驳说法,优秀的人更应该关注和接近那么比他们差的人。
如果每个人都向上看,那么优秀的人根本就不会鸟那些比他们差的人,那么近朱者赤就无法成立。
还有,我们常见的辩论比赛也是这样。
同样一个观点,有正方和反方两边。
其实没有对错,就看谁能更多的收集到支持该观点成立的环境和前设条件,然后引导对方进入自己的环境中思考。
综上,当我们在接收一个观点的时候,多想想支撑这个观点的上下文环境,再来考虑怎么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补充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
以上,就是分享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点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