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逸斜出的叙事之美

作者: 小鹰初翔 | 来源:发表于2017-09-05 13:19 被阅读21次

    我们必修三最后一个专题的课文都是文言文,美其名曰:寻觅文言的津梁。学生看着就相当头大,然而我却很是喜欢。至于理由,特别简单,里边的好几篇文章,我都很是爱读。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这篇选自《左传》的小散文,细读起来味道贼好。

    历来说得最多的是烛之武完美的外交辞令,首先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然后趁机条分缕析,一一指出亡郑利晋不利秦、存郑利秦不利晋;火候差不多了,赶紧补刀,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撤兵,乃至直接派大将加强郑国国防。

    再次文章多处的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而我,最喜欢也最为关注的,却是文章第二段小文字。这一段在郑国朝堂上关于危机的讨论,看似旁逸斜出,然其精彩程度,甚至远远超过“退秦师”的那段经典辞令。

    正是这段文字,告诉我们,郑国内部精诚团结:面对危局,郑伯问政于下、从谏如流、知错即改;佚之狐精于识人、善举贤才;烛之武顾全大局,为国家利益而弃个人委屈。

    郑伯对烛之武说得寥寥几语,“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并不是简单的承认自己过错而已。其中“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除了客观陈述国家灭亡对作为个体的国民没有好处之外,也不乏威胁、恫吓的味道。言语之间,大有“你不去也得去”的感觉,作为一国之君,其政治家的本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国家危难当前,烛之武一上来便是一肚子牢骚,与我们通常大义凛然不惜为国捐躯的形象大相径庭。一则,让我们看到这个老家伙唠唠叨叨,危难之时在君王傲娇地发牢骚,平凡人的私心都在,显得一点都英雄,当然也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可亲。一则,也让我们猜测,这个“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肯定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委屈。

    在这个简单的历史故事中,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有血有肉各得其所,完全是这一段的功劳。

    出于好奇,我简单查了一下资料,其中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记录其人“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原来这个烛之武是个弼马翁式的人物啊!年过七十,三世不迁官,这对于一个久居朝堂的老臣,该是怎样的打击!

    模糊中,我似乎看到了当时郑国的朝堂:秦晋围郑形势十万火急,郑伯招来自己的心腹老臣子,商量对策。这一批臣子中,想必肯定没有烛之武的身影。他们在那个偌大的朝堂上叽叽喳喳,却任谁也提不出好的对策。

    是啊,秦晋都是大国;而郑国,晋国讨伐的一个理由就是“且贰于楚也”,它从属于晋又要去从属于楚,只这般在大国之间游走、权衡,以求得一息尚存。凭借郑国的实力,怎能应对秦晋联军的虎狼之势呢?估计,该是战、守、迁皆不得施吧?

    终于,佚之狐提出:让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师肯定可以不战而退。这个声音铿锵有力,但他本人其实并不确定烛之武真的一定可以。而身边,竟然传来一阵轻微的窃笑:烛之武,他算个什么人物?

    佚之狐话已至此,且顶着同僚的质疑,便鼓足勇气力排众议举荐烛之武。反正,他们一帮人胡乱争论,也吵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了。至少,烛之武对国际局势的掌握,以及其个人的论辩之才,他是深刻见识过的。郑伯见这个自己最为看重的臣子看起来成竹在胸,且用语十分坚定,决定信他。反正,也没有什么好的出路了,权当是死马当活马医吧!

    于是,烛之武才被召上朝堂。须发已白,形容瘦削,步履蹒跚,只有神采尚好,慢慢地踏上这个似乎根本不属于他的朝堂。面对郑伯的问话,他悠悠地吐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一声叹息,有点儿哀怨。

    这么些年,他时刻关注着国际局势,也时刻关注着社稷民生,想着有朝一日郑伯想起自己,也就有足够的能力可以为国效力。一日一日,白天黑夜,从不间断地自我完善,从不放弃希望,唯独就是没抱怨过一句。而今天,报国的机会就在眼前,说出口的,竟然是这句一直压在心底,从不敢让它出来扰乱心智的颓唐的话。

    他有些惊讶,也终于释然;随即,甚至有几分后悔。君威莫测,万一郑伯在这国事不可收拾的烦躁之中,听不得这带着对他的指责的牢骚之语呢?枉送了性命还是小事,郑国真的就此王国就不值当了……还好,郑伯还是保持了一贯的冷静谦和,轻轻道了个歉,给他找了个台阶下。至于后面,“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其中的威势,甚至威胁,他当然懂。不过,不重要了。

    情势极端凶险,他必须马不停蹄,当晚就顺城墙“缒”而出,见秦伯。可怜七十来岁的一把老骨头了。他默默对自己说:但愿,一切顺利吧。这是平生最后一次报效国家的机会了吧?此去,不成功,便成仁。

    于是,便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烛之武退秦师》。这个简短的、动人的,人物形象丰满的小故事,读起来是那么的富有趣味。

    试想,若没有第二段文字,故事是很完整的;甚至,显得更加紧凑。甚至,在一些人看来,烛之武的英雄形象更完美呢。在惜墨如金的著作中,这样的故事也还不算坏呀。

    但若真是如此,文章表现出来的,便只有烛之武惊人的才气和敏锐的洞察力。没有了那句牢骚,没有了那点犹豫,烛之武的委屈便不为人知,他的不易也同样不为人知。

    若是真的如此,烛之武便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国家英雄,而没有半点平凡人的真实可爱了。

    可以说,是这个不完美的烛之武,真正地完成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完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旁逸斜出的叙事之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suu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