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一《管理学原理》的课堂上,《激荡三十年》为老师的推荐书目之一。这学期学习《企业战略管理》时,它依然出现在老师的推荐书单上。所以安妮决定仔细阅读一番。
《激荡三十年》吴晓波作者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
“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这本“小说”讲述了能令任何有梦想的人心潮澎湃的三十年故事,展示了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典型性的成功、失败以及许多难以言尽的委屈痛苦。
主人公远不止一百零八个,多到难以列举,但他们都可冠以“企业家”的名字。他们靠着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勤劳和聪慧在1978——2008年“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转型期谱写了当代中国可歌可泣的企业史。
他们总是承担着改革的政策风险,是原有体制的突破者也是违规者,常常被迫游离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地带。
虽然少数人顽强度过艰险修成正果,如今依旧被鲜花簇拥,但更多人却被时代无情碾压过去,或被人遗忘,或坐进牢房,甚至成为悲情的时代祭品。
在今天看来,他们毫无疑问是时代的骄子。不同的人生轨迹背后折射的却是相同的时代烙印——见证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世事变迁,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缩影。
许多功成名就的改革成功者,也曾走过荆棘路。
当年的王石同样身无分文,在深圳街头的迷茫与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丝毫差别。然而他主动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倒卖起玉米,在“摸着石头”的过程中渐渐找到方向。
当年的柳传志在中科院只是一个专业不精的工程师,但他拥有那个年代人少有的热情与智慧,这使他脱颖而出。
那些衣着光鲜的熟悉面孔也曾同样面对时代的困惑而苦于自我救赎。然而他们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切入点。
而那些一度失败,几番挣扎,最后被历史遗忘的改革者总是给人悲情英雄的感觉,惋惜无比。
李经纬将健力宝从三水县一个只拥有几口米酒缸的作坊工厂,发展成一个能与可口可乐相抗衡的国企饮料巨头。而后来“国退民进”产权改革的大环境造就了政府企业间产权分置的互不信任,使他的健力宝深陷产权泥潭。作为产权改革的实践者,政商博弈的参与者,李经纬成为制度的牺牲品。最后他一病不起,健力宝也消逝在时代中。
与他同样悲情的领导者还有褚时健。褚时健抓住烟草行业发展机遇,使红塔山成为中国名牌,让玉溪卷烟厂脱颖而出。但企业家激励机制与监督体制的不健全葬送了他的政治和职业生涯。
类似他们的“悲情英雄”数不胜数,虽然许多人为他们打抱不平,叹他们生不逢时,讽制度的僵化,但是我总觉得他们当时的失败与这一代企业家身上的“草根性”有极大关系。短暂的成功大多都是他们具有时代突破性与偶然的决策与自身企业特殊的身份地位所造就的。
如果他们没有身处特殊的位置而只是一个普通的民营经营者,取得成功是不现实的。如果他们能不断的提升自我,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不停地运用自己那“三板斧”,悲情可能不会上演。
30年诞生了太多人物,人们对他们的定义各有不同。我十分喜欢《唐璜》对他们的定义——“说来新鲜,我苦于没有英雄可写,尽管当今之世,英雄是迭出不穷,年年有,月月有,报刊上连篇累牍,而后才发现,他算不得真英雄。”
他们是成功的时代探路者。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取得成功始终是困难的,需要他们时刻走在时代最前沿。
从1978年至如今的30多年是中国最精彩的华章。从改革开放初江浙人民冒极大风险发展贸易,到80年代中后期的全民皆倒,再到南方讲话后爆发的全民下海热潮,全体国民及政府的求富渴望,对贫穷现状的坚决告别和对现代化的强烈追求成为大多数人的价值追求,而这也是中国改革发展中最重要的动力。
中国这场改革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特性,即“不争论特征”。每当某一重大改革被激烈争辩和强行推进时,往往成效甚微、陷于流产,甚至可能造成社会动荡和舆论紊乱,而当所有争论精疲力竭时,改革却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刻取得突破。
改革开放的种种成是政治家与企业家就智慧交织的结果。然而过去经济还是由政府主导,普通的人取得的成就,抓住的机遇都是由政府政策造就,有的甚至可称作政治变革的副产品。民营企业在政策面前更像一叶扁舟。
中国经济,至少在企业方面,应该有更多无关政治的商业智慧。不过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潮流仍然是重要的,在潮流时代面前,个人、企业永远是渺小的。
今天中国虽然有点虚浮,但不能否认它的强盛,与1978年落后而穷困的中国相比已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使1949年中国没有走上发展的“最优道路”,但是如今中国未必与所谓的“最优道路”相差甚远。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应是相似的,虽然发展过程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互相独立地逐步进行,渐进的路径与速度各不相同,但我相信肯定会在一个时间点上汇成一股河流,奔腾向前。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绿山墙的安妮宝贝(Anniexiaome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