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错过的故事。
有人慌张地见面,有人简单地告别。
在豆瓣电影,《你好,之华》的详情页面,电影的介绍以这样的文字开头。
于是,所有地方与这部电影相关的介绍或者评价,几乎都是在讲述电影是如何表达了错过的美好和残酷。
可是当电影散场,我坐在那个只能容纳20人的小影厅中,却又异常肯定:这是一部讲述相逢的故事。
以下内容有微量剧透
上个世纪,之南之华两姐妹在同一所初中念书。之华与尹川相遇成为朋友;尹川与之南相遇一见倾心;三十年后的同学会上,代替故去的之南赴宴的之华又与尹川相遇;尹川回到母校在教学楼里,却巧遇了之南的女儿睦睦和之华的女儿飒然。而在另外一条小小的故事线上,奶奶偶然遇到了年轻时教过自己英语的扈老师。
还有更加纤细精巧的相遇穿插其中,比如之华和晨晨悄悄见到朦胧的黄昏情,尹川寻找张超的下落又听到一番迟来的自白,比如黄金珠宝的到来为两个失去父亲又失去母亲的姐弟带去的抚慰,甚至是同学会与陌生孕妇的桥段,都让我觉得,在一次又一次的相逢中,故事里的每个人的命运都被改变,又都获得了希望和解脱。
这并不是一部沉重的电影,它有明朗的镜头和细腻的过场,服装和道具极其用心,又耐心给每一个埋笔以完整的讲述。
甚至,对于能够走进电影院的几代中国人来说,你都能看到熟悉的时代元素:家暴、抑郁症、同学会、朴拙的中学操场和破败的民居楼房,当然,还有情书与书信——作为很长一段时期里最重要的情感表达媒介,这些都触动了我怀旧的神经,忍不住在别人的故事面前去探寻个人回忆。好像翻看着一本有自己影子的陌生相簿,你不知道是谁拍的,你甚至已经要记不得是跟谁拍的,但里面的确有你,那些影像里的沮丧和开怀都被时间冲淡了,却又好端端地在你的记忆里泰然处之。
我们可能都会错过自己的之南和尹川,在记忆里总有这样的人,美的如同标本般永生。可我们又总会与自己的之华和周之涛相逢,给彼此一个温开水般的余生。庸俗舒适,充满了此去经年的安全和豁达。
是的,这份温暖确幸只能由一个日本导演来演绎,用一种东洋式的节奏,娓娓道来。
岩井俊二和陈可辛的碰撞,充满灵气,把一个平凡的故事表达的含蓄而体面。但显然这不是一部满分电影,可能真实的东西太多,余味就显得不够丰饶。
而周迅、秦昊、张子枫、胡歌、谭卓,每个人都在不错的状态,这些名字摆在一起,让人愿意安心托付2个小时的时间。
至于更多的隐喻,我始终不懂得在电影语言中探寻隐喻,也许是因为懒惰,总觉得那是符号学和象征主义的游戏。
所以,我始终感知不到大量豆瓣短评中出现的关键词——伤感、错过、遗憾、失去……这当然是一部带有伤感色彩的电影,但因为在我的解读里,相逢始终是主线,所以电影的结尾,我看到的是每个人都更加坚定地走在或者是走向了未来的人生,于是,不完整中孕育了圆满。这是残酷的也是真实的,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手中生活的基调。
末尾,又忍不住想到了村上春树的那句话: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