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韩非子
秦王究竟该怎么做才能避免重蹈过去的覆辙?

秦王究竟该怎么做才能避免重蹈过去的覆辙?

作者: 逸川 | 来源:发表于2022-05-11 00:04 被阅读0次

《韩非子·初见秦第一》试读(四)

你别以为这就是最坏的结果了,更恶劣的影响还在后头呢!文章继续指出:

且夫赵当亡而不亡,秦当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谋臣一矣。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弩,战竦而却,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军乃引而复,并于孚下,大王又并军而至,与战不能克之也,又不能反,军罢而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是观之,臣以为天下之从,几不能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首先,赵国应当灭亡而没有灭亡,秦国应当称霸而没有称霸——天下人一定会对秦国的谋臣作出新的评判。

其次,该追着打的时候没有打,等时机错失了却偏又出兵,结果非但没能攻下邯郸,反而还丢盔弃甲、一泻千里——天下诸侯一定会重新评估秦国的武力。

最后,打了败仗不丢人,丢人的是,被人一路追到家门口打,结果是打又打不过,退又退不得,只能在李下长期困守——天下诸侯一定会重新估量秦国的实力。

在内,天下人看透了我们谋臣的斤两,知道他们不是无所不能;在外,诸侯也窥测到了我们军队的虚实,认为所谓的虎狼之师,也并非是不可战胜的呀!东方列国信心倍增,再组织一次合纵联军想来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如此一来,内部士兵困顿、百姓疲敝,田园荒芜、府库空虚;外有合纵联军怀着坚定的信念,对我们虎视眈眈。如此艰难的情形,究竟是怎么造成的,难道还不该反思吗?

秦军此次惨败,指的是继发于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保卫战”。当时,武安君白起打算趁胜追击攻陷邯郸、彻底灭亡赵国,但应侯范雎嫉妒白起的功劳,愣是劝说秦昭襄王退兵并与赵国讲和,其结果可想而知。

公元前259年,本来答应割地求和的赵孝成王突然翻脸,不但赖掉了答应好割让给秦国的土地,反而还将土地献给齐国,跟齐国搞起了合纵。秦昭襄王被人戏弄,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便再派王陵围攻邯郸,誓要跟赵国拼个死活。

然而,由于赵人抵抗意志坚定,名将白起又因赌气不愿上阵,导致邯郸久围不下。再加上在平原君、信陵君的活动下,楚、魏等国纷纷派兵增援,使得赵人大受鼓舞,反过来击溃了围攻邯郸的秦军。

邯郸之战给秦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首先,按照本文中的说法,邯郸解围之后,联军一路追亡逐北进逼到了秦国边境,与秦军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其次,根据目前流行的统计方法,秦军此战损失兵力据说达到了20-30万之巨。若再加上长平之战中战损的20余万人,秦军这几年作战造成的伤亡,与赵国相比可谓不相上下。

而对于主导了这场战争的相邦范雎而言,这次的惨败也给他的职业道路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一方面,如果不是他当初阻挠白起围攻邯郸,赵国很可能在长平之战的当年就灭亡了,后来给秦国带来巨大损失的邯郸保卫战也就不会发生,每战必胜的武安君白起更不会因此而见罪赴死。

另一方面,早先范雎为了报恩而向秦王举荐的武安平和王稽,在这个关键时刻纷纷投敌叛变,使得他个人声望也遭受到毁灭性打击。

有了这两桩罪状,范雎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尽管秦昭襄王念着旧情,始终都没有下狠心处置范雎,可范雎自己的内心却始终感到不安。

当此之时,有燕国游士蔡泽相时而动,以“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的道理,劝说范雎要及时隐退。在蔡泽凌厉的攻势下,范雎不得不卸下心防,不但同意了蔡泽的看法退身而去,临走前还高风亮节地当了一回引荐人,让蔡泽顺利接替自己做了秦国的下一任相邦。

蔡泽在诸侯列国活动了十余年,一直想要谋求高官厚禄,且早已直言不讳地表达出了要取代范雎的野心。若以阴谋论的立场来进行推测,我们很难排除在正式面见之前,蔡泽在秦王面前说过范雎坏话的可能。因此,有人推测说蔡泽也可能是本篇《初见秦》的真正作者,好像也并非全然没有道理。

在谈完秦国内部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之后,文章对上述提到的“谋臣不忠”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解决方案:

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于淇溪,右饮于洹溪,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知伯率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钻龟筮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乃使其臣张孟谈。于是乃潜行而出,反知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复襄主之初。

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君主要常怀畏惧和戒备的心态,这是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只要大王能够持续坚守这个原则,将来就一定能够取得天下。

为了证明这个道理不是向壁虚构,作者举出了两个人尽皆知的案例:

其一,是武王伐纣的故事。

当初商纣王做天子的时候,麾下有带甲的勇士上百万。他气势汹汹地带兵讨伐武王,出征的军队连绵上百里,前军已经抵达了淇溪,后军还在洹溪晃荡;大军驻下之后,由于取水的人太多,竟然把这两条河同时给喝断流了。面对这种声势,我就问你怕不怕?

反观武王这头是什么状况呢?他手下只有三千将士,穿得还都是破衣烂衫,无论是士兵数量还是攻防装备,都无法与纣王的军队相提并论。

然而就是在差距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武王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打败了纣王的军队,俘虏了殷商的全部臣民,占据了商人所有的土地。纣王遭遇如此惨败,天下却没有一个人表达过同情,这是为什么呢?

其二,是三晋合击智氏的故事。

当初智伯瑶带领韩魏联军围攻赵襄子,决开晋水河堤水淹晋阳,声势不可谓不浩大。战争持续了三月(三年)之久,赵襄子弹尽粮绝,已经沦落到要依靠占卜来预测向谁投降才吉利的地步了。可就是在这种绝境中,他还是派张孟谈秘密出城,与韩魏两家顺利订下盟约、反攻智氏,终于活捉了智伯本人,恢复了赵氏原有的势力。

战国时期百家学说竞争激烈,各派游士为了增强说服力,对历史故事进行篡写、改编甚至是凭空虚构的情况屡见不鲜,学术风气十分混乱,这就使得原本就模糊不清的历史事实变得更加面目全非。

作为战国游士的一份子,韩非子不仅不能免俗,还有幸成为“架空历史”的佼佼者,其所提供的论据——比如上述提到的这两个例证——自然也就不能作为客观的历史看待了。

作为一个跨越了千百年时空的当代读者,在这里我们无需对其中的细节太过较真,只需要通过这些似是而非的故事来窥探其所要表达的观念即可。

韩非子讲这两个故事,无非是要表达这样一个观念:即便是弱小的一方,只要能够常怀戒惧谨慎之心,在面对比自己强大但却缺乏自省的敌人时,也同样能够取得成功,更何况是如今强大的秦国呢?

相关文章

  • 秦王究竟该怎么做才能避免重蹈过去的覆辙?

    《韩非子·初见秦第一》试读(四) 你别以为这就是最坏的结果了,更恶劣的影响还在后头呢!文章继续指出: 且夫赵当亡而...

  • 2017-11-06

    究竟我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些小尴尬呢

  • 20参考少数人的意见自己做决定

    ☞如何在交易市场里面避免重蹈覆辙? 这里的重蹈覆辙是指被割被割在被割,不停的被割,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①做出特立...

  • 读史了解过去,避免重蹈覆辙

    为什么要读历史,读以前的经验,很多书籍都是记录以前发生的事情,包括经过思考之后,得到的一些想法。 这样就可以避免“...

  • 骨子里的完美主义

    忍不住在意过去,害怕所有重蹈覆辙

  • 加固!避免重蹈无锡覆辙!

    财联社10月21日讯,日益严重的超载让独柱墩桥梁的安全隐患凸显。记者21日从南京市交通运输局获悉,南京将对市辖21...

  • 2022.7.9 避免重蹈覆辙

    想起尚在人群中心时的我,如果没有离开,结果将会大有不同,你或许还会活着。 我也开始理解,我存在于他人世界中的意义。...

  • 170. 观察

    于是,我开始默默观察他们的人生,对他们微笑,并极力避免重蹈覆辙。

  • 2018-03-10

    还是不能忘记过去的 不然只会重蹈覆辙 不可以

  • 《钟鼓楼》

    历史存在并被铭记重温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为了警告与提醒,避免重蹈覆辙,还是激励与感激,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岁月,抑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秦王究竟该怎么做才能避免重蹈过去的覆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gx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