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存韩第二》试读之李斯《上韩王书》(其二)
李斯的说理论据和论证过程都很经不起辩驳,但作为读者,我们不妨姑且承认其论点是符合实际的,且看他下一步该如何发挥。
今赵欲聚兵士,卒以秦为事,使人来借道,言欲伐秦,其势必先韩而后秦。且臣闻之:“唇亡则齿寒。”夫秦、韩不得无同忧,其形可见。
如今赵国突然集合军队,并派人向韩国借道,口口声声说是要进攻秦国。可据我所知,他们的最终目标是秦不假,但其策略却是“先韩而后秦”,其所谓的借道可是大有猫腻啊!
如果你们对历史还有所了解的话,就应该对“假道伐虢”这件事不会感到陌生,这可是你们韩国自己的亲戚晋献公搞出来的事情。
对当时的虞、虢而言,“唇亡则齿寒”,虢国一旦灭亡,虞国也就保不住了,对于如今的韩、秦而言亦是如此。
因此我才说,秦、韩两国之间不能没有共同的忧患,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可问题是,韩王你是怎么做的呢?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处境吗?显然并没有。
魏欲发兵以攻韩,秦使人将使者于韩。今秦王使臣斯来而不得见,恐左右袭曩奸臣之计,使韩复有亡地之患。
当初魏国想要出兵攻打韩国,秦国第一时间就派人把他们的使者扭送到了韩国,吓得魏国马上就泄了气。可如今呢?
秦王派我作为使者前来觐见,韩王却对我避而不见,这又算是什么事呢?
我李斯多少也算是个有雅量的人,您不愿意召见我,我非但不怪你,反而还要为您感到担忧,为什么呢?
因为我实在担心大王又会重演过去的故事,被奸臣蒙蔽了双眼,从而作出错误的决策,让韩国再次陷入丧失土地的恶性循环啊!
站在当时的政治现实考量,秦国强大的武力威胁着所有诸侯的生存,这是无可争议的现实。
因此,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一个能与韩国休戚与共、“唇亡齿寒”的诸侯的话,它可以是赵国、魏国,可以是楚国、齐国,但绝对不会是秦国。
如果不是因为时时刻刻都受到秦国的欺压和威胁,韩国断不至于要常年“与虎谋皮”了。
如今你李斯红口白牙,张口就说韩国与秦国是生死相依的邻邦,你有多关心爱护这个小兄弟,这话说出来怎么就那么难以令人相信呢?
李斯当然知道自己是在强辩,也知道说服不了韩王。因此接下来,他开始连哄带吓,用各种话术来向韩王进言,希望能够得到召见:
臣斯不得见,请归报,秦韩之交必绝矣。斯之来使,以奉秦王之欢心,愿效便计,岂陛下所以逆贱臣者邪?臣斯愿得一见,前进道愚计,退就葅戮,愿陛下有意焉。
我可要警告你了!就算是您不在乎那一点土地,可如果我回去将事情的原委全都上报上去,秦王又会作何反应?他肯定会跟韩国绝交的啊!这您都不怕吗?
眼看威逼不成,李斯的态度又转为了恳求:
我这次出使,带的是秦王谋求交好的美意,带的是有利于韩国的大略方针,本来以为会受到您的重视,可没成想却遭到如此对待,这合适吗?
就算是您不信任我这个人,也至少听我说上几句话啊!您要是觉得不中听了,到时候想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我李斯绝对没有半句怨言。可您连面都不露,这算怎么回事啊?
今杀臣于韩,则大王不足以强,若不听臣之计,则祸必构矣。秦发兵不留行,而韩之社稷忧矣。臣斯暴身于韩之市,则虽欲察贱臣愚忠之计,不可得已。过鄙残,国固守,鼓铎之声于耳,而乃用臣斯之计,晚矣。
都已经说得口干舌燥了,可是王宫的大门还紧闭着,李斯着实是有些泄气,于是就又改成了威胁的口吻:
得!既然你不肯召见,那干脆一刀把我砍了得了。但我有言在先啊,就算是把我砍了,大王你也不会因此就变得强大起来;反而是不听我的劝,才会真的引来灾祸。
边境的士兵会马不停蹄地压到边境线上,韩国的国运呀,也就到此为止了!到那个时候,就算是大王幡然醒悟了,想要听我的计策,也没有可能咯!
不是我吹啊,以秦军的战斗力,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突破边境的防线,震耳欲聋的擂鼓声、喊杀声很快就会在新郑城外响起。到那个时候,您才想到用我的计策……为时已晚啊!
且夫韩之兵于天下可知也,今又背强秦。夫弃城而败军,则反掖之寇必袭城矣。城尽则聚散,则无军矣。城固守,则秦必兴兵而围王一都,道不通,则难必谋,其势不救,左右计之者不用,愿陛下熟图之。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于前,乃就吏诛不晚也。
说到此处,见对方还是没有动静,李斯又开启了嘲讽模式:
你们韩国自己的兵力有多少,战斗力有多弱,全天下都一清二楚,你们自己心里还没有个数吗?现在又背叛了强大的秦国,啧啧……
咱都不说那些虎视眈眈的诸侯了,只要你在守城战斗中败下阵来,国内的反叛力量就会一哄而起,光这些流寇就已经够你们喝几壶的了。
等他们把所有的城邑都占领了,百姓也就散了,军队也就跑完了,你这个大王,还能指望谁保护呢?
就算是你不肯放弃都城,那我们秦国就不能增兵吗?到时候把你们的都城里三层外三层包围起来,你多少兵力够扛的?有多少粮草够消耗的?有多少机动力量可以调遣的?
哦对了……道路不通,就算是想找人来增援,连消息都传不出去,还想扭转战局?你还玩个鸟啊?就困也能把你给困死喽!
话虽然不中听,但也请陛下您好好琢磨琢磨,听我一句劝!就算是你想把我五马分尸,想把我凌迟处死,好歹让我把话说完啊!如果我说得不对,我自愿受死,保证秦王不会秋后算账!你到底听到了没有啊?
秦王饮食不甘,游观不乐,意专在图赵,使臣斯来言,愿得身见,因急于陛下有计也。今使臣不通,则韩之信未可知也。夫秦必释赵之患而移兵于韩,愿陛下幸复察图之,而赐臣报决。
对着空旷的王宫大门,李斯是好话也说尽了,威胁的话也都挑明了,可韩王还是无动于衷。他终于消磨尽了最后的耐心,愤而斥责道:
唉我说你这人怎么这么犟呢?都跟你说了!我们秦王对你韩国并无野心,他整日里茶饭不思、游玩不乐,所有的心思全都扑在了赵国身上,你怎么就死活不信呢?
他派我前来,真的没什么坏心眼,无非就是想当面跟您把计策敲定了,好商量着怎么去算计赵国。可您……
非要把好好说话的路子给堵死了,这又是何必呢?倘若因为摸不清您的真实想法,秦王一发火,也不管赵国了,直接移兵过来攻打你韩国,您也扛不住不是?
我这一番好意,您就听那么一耳朵,又听不来吃亏,听不来上当的,干嘛就把事情做得这么绝呢?就算是你讨厌我这个人,那也好好考虑一下,把真实的想法告诉我,这总没问题吧?
李斯《上韩王书》一文到此戛然而止。
这一章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陈说利害,李斯从正反两个方面阐释了维持“秦韩友好”对韩国的积极意义:
第一,秦国不遗余力保护韩国,付出了不少心血,这才让韩国这样一个地狭民少的国家存活至今。韩国想要保存国祚,就应该继续奉行亲秦的政策。
第二,韩国一次背叛秦国就遭受了巨大损失,以至于至今都无法复兴。
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君不能权衡利弊,听信了奸臣谗言;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诸侯对韩国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这些结果延续至今已经无从改变,因此跟随秦国的脚步,才是韩国唯一正确的选择。
后半部分,则纯粹是请求召见的话术,李斯用上了威逼、利诱、哄骗、恐吓、嘲讽、哀求……等各种手段进行了“花式吐槽”,试图说动韩王同意接见自己,可最后都没能产生效果。
至于说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李斯有没有见到韩王,这些已经无从知晓。但至少可以证实的是,其诱骗韩王到秦国做人质的企图显然没有达成,在这一轮与韩非智慧谋略的对赌游戏中,李斯也没有取得胜利,这就很令人尴尬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