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飞《语文教育术语体系构建尝试举隅》有感
刘飞老师的《语文教育术语体系构建尝试举隅》一文,是一篇学术气息浓厚的论文。他从“语文教育术语研究的现实状况”“语文教育术语研究的理论基础”“语文术语体系建构尝试举隅”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理论性强,信息量很大,需要静心思考,才能够厘清其中的要点。几番细读下来,深为他的深度思考、精准表达所折服。
在“语文教育术语研究的现实状况”这部分,刘飞老师指出,语文教育的概念术语研究存在着各说各家的局面,研究者们对相关概念术语的阐释往往还是基于自己的理论话语,主观倾向过大,形成的往往是“我认为”“我以为”“我觉得”的论断。“语文学科里却至今没有形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共识性的语文概念,即不仅缺乏具有普遍性的科学定义,甚至没有形成便于人们使用和沟通的一般性的定义。”
这使语文教育术语研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之中,不利于有效对话,也不利于教学问题的解决和实践的改善。研究者们各说各家,一线老师想从他们的学说中寻求一些理论指导时,时常会接触到一些显得特别高深的术语,无形中增加了对话的难度。因此统一概念及术语的确是有好处的,那样可以使语文学科逐渐完善且成熟起来。
在“语文教育术语研究的理论基础”这部分,刘飞老师从“术语”与“概念”的辨析入手,阐释“概念”是一个“客观存在”人的头脑中的“究竟是怎么回事”的认知表象,而“术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是一种指称,是用特定的象征符号(语音、文字、图画等)来相应地指称某一领域内特定的“概念”。刘飞老师的论述使我厘清了概念与术语,勾连前后内容,有了更多的思考。
从“语文术语体系建构尝试举隅”这部分,我了解到语文立设科已逾百年,但是对于“语文”这个概念,语文界内有着不同的阐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说”“书面语言说”“言语说”“语言文字说”“语言文章说”“语言文学说”“语言文化说”,等等。到目前为止,作为学科名称的“语文”到底指什么?其内涵与外延又是怎样的?界内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勾连刘飞老师的论述,联系语文教育的现状,难免让人思绪万千。目前语文学科、语文教师的地位多少有些尴尬。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著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10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又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目前,就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来看,依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圈外人难以品尝语文教师的苦衷,可一线语文老师确实付出了很多。想教好语文真的不容易,其他的学科只要关注“怎么教”就好,语文学科还得确定“教什么”。语文课改进行了很多年,但是语文教师的困惑仍然有很多。如何实现三维目标?“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那些连专家都说不清楚的语言知识要不要让学生进行学习?……应试教育影响,语文教学也陷入了繁琐的知识能力的训练之中,忽略了对学生心灵、智慧的开发,对性情的陶冶,人格与个性的培养,缺乏给学生建立一种精神底子的意识。长此以往,直接导致的是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的贫乏。
如刘飞老师所说,如果语文学科能够有一个健全的语文教育术语体系,一线老师和研究者们能够进行更为有效的对话,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策略。一线老师能从中觅得更多的门径和方法,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变得高效起来,那样就能让学生受益更多。否则课改专家们自说自话,一线老师依然照自己的方式教学,语文学科终是难以摆脱尴尬的境地。
细读刘飞老师的这篇学术论文,读出了刘飞老师的对语文教育术语体系的思考,也读到了他的情怀。刘飞老师对语文教育术语体系现状的思考,对各种术语的阐述。可以看出他是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缜密的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要想提升自己的教育写作水平,就应该像刘飞老师一样去深度思考,同时规范自己的言语,进行精准地表达,才能写出高质量、具有普遍的意义价值的文章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