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的时事评论合集,时事已然逝去,评论里的思想和逻辑却依然很有启发性。同时,抱着一种以现在的眼光去验证过去所言的新鲜感,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一百多篇内容,和政治相关的部分本来了解不深,与民主和自由相关的分析更是懵懂得只能听讲,这些内容对我来说都是在满足求知的欲望。
谈到一些普世的价值观和人文情怀时又是一种感同身受的喜悦感,还有一些社会新闻以及国际新闻的评论有一种说中所想后的清晰感。
有一些文章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
曾经,当听说《红高粱》、《黄土地》这样的电影在国外得奖的消息,我心里觉得丢脸极了,就是拿中国的丑陋面去取悦老外呗,真是无法接受这样的电影,连看一眼都受不了。那时,我根本不会去考虑艺术和人性。
曾经,蛛网般的电线密密麻麻地穿行在街道上空,感觉混乱极了,生活在老街道里的人们如此随意堆放东西、随意光着膀子、随意大呼小叫,还不时有流动的小摊小贩出没,一些油炸小摊脏兮兮的,觉得太不文明了,这样的城市要是给外人看见,真是丢城市的脸,怎么当得起著名旅游城市的名声。
曾经,觉得家里不够清爽整洁,装修完心里有很多不满意,又怕花钱,自己心里有疙瘩就不太愿意请朋友到家里来,更不喜欢有人突然造访。有人来访,要整洁要有些品味,唯独不要自己实实在在生活的气息,害怕人家挑自己的各种不好,记不起自己的家自己做主这个理。
曾经,我满脑子都是要整洁要规矩要礼貌,从家到国,都见不得落人口实的地方。说白了就是要完美,而要完美的根本就是不自信。
我想起几年前,有一次上课,老师让我们在oh卡牌里找一张代表心目中孩子的牌,我翻来翻去没找到一张合意的,看同学们一张一张挑好了,不得已拿了一张,努力和牌上的孩子建立连接。挑牌就反应出了我内心的问题,没有一张牌是完美的,每张牌上的孩子都有可取之处,也有很多缺点,这是正常的孩子们,而我却在挑完美孩子,自然挑不到。这也是平常会产生一些看不惯孩子念头的心理原因。我需要通过完美孩子来证明自己,依然是不自信不包容的状态。
后来,某一个夏天,我在东京的某条街巷闲逛,见到许多电线杆和缠绕着的电线。我站在没有阳光的阴凉的巷子里,望着巷子的尽头和湛蓝的天空融合在一起,白云悠然地飘过,忽然领略到了一种真实的层次之美。繁华的东京也有路边小店像我们一样卖着冰淇淋卖着土豆塔,甚至更加挤挨,味道也不过如此。还有推着摊车的小摊贩们卖着章鱼烧水果盘,他们都在努力谋着生活。
在我们的城市已经看不见电线杆和电线,也看不见路边摊了,为了秩序一切都整治了。而东京却包容了这些人,让他们一样享受着这个城市。忽然感到是自己内心太看不起自己,又太高看别人了,容不得一些疤痕,容不得一点真实的多样的生活。
有时间,我愿意不坐车不走大路,在背街小巷里穿行,看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们。晚饭时分,一条老小区里的商铺小街,人们在门口支起简易的炉灶炒上了菜,锅里冒着滋滋的响声,我想夏日时分一定挺热的吧,男人会不会热得光膀子,他滋滋冒着汗,斜叼着一根香烟,眯着眼睛在翻炒着一盘回锅肉。小桌在店门口摆上了,邻居来瞧瞧菜色评论调侃了几句,也许是做了道大菜,还伸过筷子来。堆满各色五金件的店里暗沉沉灰蒙蒙的,小区里的人家坏了水龙头定会寻他吧,他能可靠地替各家解忧。走到尽头,一群送快递的小伙子们正欢快打闹,货散了一地,看似杂乱,他们的心里是很清楚位置的吧,他们有自己内在的堆放规则,用不着乱翻。
我开始欣赏不像城市综合体、精致小区那么体面的烟火生活。
去敦煌,除了对莫高窟的崇拜外,一个偶遇的露天菜场总令人念念不忘。没有我们这里整齐划一的菜市大厅,小贩们各自凌乱地在一块空地上摆摊,那位置必然是一种长久以来的习已为常吧。有个中年男人的自行车后座上摆着一个箱子,我记得是卖冰棍的里面铺着棉被的箱子,他在卖自家蒸的手工馒头。这馒头真好吃啊,细细嚼着总能尝到麦子本身的那一丝丝微甜,我无法停下来,掰了一块又一块,结实的馒头不知不觉间吃掉了两个,还大有继续之意,之前可是吃过一个肉夹馍的啊。那肉夹馍也是一绝,是我今生吃过最好吃的。店家夹出好大一块肉切碎夹进馍里,肉汁饱满,热乎乎的馍表皮稣脆,一口咬下去感觉人生都满足了,能不怀念吗?那些人看上去并不优雅,甚至说话还有些粗俗,但在我心里激起了质朴的美好。
很多年前,才二十几岁,想起来真是年轻。大夏天的,下班后和同事们相约去有名的路边摊吃小龙虾。那时的场景真是热烈极了,前面烤着羊肉串,后面烧着小龙虾,烟熏火燎热气蒸腾,还没吃就满身汗了,这粘粘腻腻的,竟伴着一丝爽快。扎啤大杯地上起来,小龙虾大盆地端上来,酱爆螺丝先上个两盘,花生毛豆尽管从冰箱拿出来,大家痛痛快快地吃喝一场,嚷嚷着吃完再去唱歌,索性畅快到底。几个敢说的女生忽然讲了让几个男生羞涩的话,我跟着一起傻傻的笑着。
我已经学会抱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事,也不再觉得《红高梁》是丑化中国,每一种生存状态,每一种生活方式都值得珍惜和尊重。我领悟了,可走夜路时会遇到咖啡遇到茶,店堂里会不时传来优雅的爵士乐,却再也难遇热火朝天的路边摊了。
书里写到汶川地震,灾难带给人们悲痛外,还带来了强大的凝聚力,全民一心救灾的热血感。当时我也很想有机会去贡献点力量,只是不知道能做什么,除了捐点钱。如果当初边上有人振臂一呼,我想必会随他而去吧。能做点实事比捐钱更有参与在里面的归属感。十几年过去了,实实在在感受到我们国家在灾难的应对上是越来越强大了,也许我们的民间救灾机构也在慢慢发展起来,以后会看见很多民间的身影。
书里还写到“面子工程”,我想起走过的几个西北县城,马路很宽楼很新,却有一种缺少特色和实用的千篇一律感,广场空荡荡的,风呼呼刮过,有种新生的颓败气氛,内心的惋惜感油然而生。联想到新闻上看到的奇葩又奢华的建筑,还有那个出名的“400亿独山县”。也许那些领导也没什么自信的气度,没有摆脱对形象的迷恋,又缺乏点深远的品味,反而落得一副宏大的萧条模样。哪一天那些领导们都从容自信,不再要那些虚浮的面子,不再病态了,也许就能实实在在做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事了。
那年,行车在青海祁连山里,看见路边的一个村落,公路的另一边是条宽阔的河,水流有些湍急,河里一条漫水路正被水漫过。白杨树在河对岸一排排挺立着,似在护着树后大片的田野。太阳将要落山,天还蓝亮着,炊烟已经一条接一条从各家小院里袅袅地飘起来了。偶尔有人出来走动,很快又消失在屋里。村子静悄悄的,除了几声狗吠,闻不见人声,一切都是活动的,一切又像是静止的。我心里泛起想在这里住下来的念头。
看完一本十几年前的时事评论集,心里却生出了一丝浪漫情怀。毕竟我是不大懂政治和哲学的,我感受到的是梁文道先生的慈悲和谦逊,还收获了更多看社会的视角,了解了一些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印证了一些我的模糊想法。
最后感叹一句:读书总是很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