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爆红网络,关注度超过了大红大紫的《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这部纪录片,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于故宫,将修复穿过千年的神秘文物当作手中的日常。他们年龄不同,背景有差异,但身上都绽放着一种共同的、无法遮挡的光芒——中国工匠精神。
![](https://img.haomeiwen.com/i2460152/3d3864ebe55a5900.jpg)
故宫西三所,传说中“冷宫”所在之地,每天早上8点,吆喝着连开七道大门,伴随最后一扇“啪”地关上,他们就来到了旅游胜地故宫的另一面。在那里,一群人一辈子只琢磨一件事,几十年如一日用双手让原来躺在地库发霉、残破的国宝“焕彩生辉”,他们就是故宫文物修复师。
不同于纪录片更注重影像效果,图书《我在故宫修文物》由作家绿妖深入故宫,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以及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为读者呈现出顶级修复师们更为立体的形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2460152/fcb89d167dc0a9ea.jpg)
书中按文物的类别分为钟标室、铜器组、摹画室、裱画室、木器室、漆器室六大部分,每一部分都重点采访了老师符合土地,以口述的形式分享他们的人生履历,畅谈对文物的喜爱与敬畏,详细解密文物修复的工程。用绿妖的话说:很有幸,我能近距离地看到这些一流工匠的工作状态,听到他们回忆自己的师父的点点滴滴,工匠的骄傲并不来自炫耀自己修过多少国之瑰宝,而来自更真实的器物,更具体的手感:这件文物我修过,我对得起它,我放心。他们的面貌沉静安详,是在世上找到了安身立命所在的脸。我羡慕这样的面容。是啊,羡慕。虽然这份工作有寂寞、无聊、厌倦的时候,但那样一种吸引力依然存在。
![](https://img.haomeiwen.com/i2460152/6af007612572e137.jpg)
修一件文物,是跨越千百年的时空对话,也是他们对下一辈的承诺。
机器的轰鸣声、硬刷子在木头上的沙沙声、剪刀划过纸张的声音。这些故宫的修复大师,真是在用一生真挚来做中国匠人!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到了“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实际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是如此。《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这些工匠,更像是一位位学者,几十年坚持不懈地与文物打交道,打磨出了深厚扎实的基本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群看似有着神秘色彩的人,所做的工作穿越着古今的隔阂。而当某位师傅骑了很远的车,穿过道道红墙只为到外面偷闲抽根烟时,在慵懒的阳光下给“御猫”喂食时,饶有兴趣地打理着院子里种的各种花草时,谁又能想象他们每天的日常是和一件件稀世珍品打着交道,这种反差本身就是一场奇妙的邂逅。
![](https://img.haomeiwen.com/i2460152/ec0f490eb3b5ce2d.jpg)
《我在故宫修文物》从“人”出发,将故宫“非主题化”,转以日常化、生活化的描述为落脚点,运用交叉叙事着重呈现了一位位故宫文物修复师的工作状态,不仅塑造了真实可感的文物修复师形象,展示了古老的技艺传承,更展示了故宫鲜为人知的一面,让故宫变得温馨可感。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感谢他们用安静与坚守,修复着世人浮躁的心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