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恐惧最可怕?未知的恐惧最可怕!就像一个单独睡觉的小孩,每天在妈妈熄灯之后,最害怕就是黑暗的角落(如床底下或者门缝没关紧的衣柜),因为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怪物会藏在那里。成人也一样,能吓到我们的永远是超出我们想象、所属未知的那部分!而一旦我们知道怪物或者鬼是什么样子时,那时我们恰恰已经不害怕了,心跳加快永远是在“它”还没有成形的时候。记得第一次看《异度空间》,觉得前半部的气氛营造的很好,再加上哥哥精湛的演技,让我对接下来的剧情充满了期待。可是当知道女鬼是谁和因为什么出现时,突然整个观感就像个刺破的气球一样开始漏气了,不用说,也知道接下来故事会怎么发展了,落入俗套的剧情已经完全刺激不了肾上腺了。我相信看过此片的同学不少会有同感。
我现在要评论的是一部有些特别的恐怖片,它不同于我们看过的那些。影片一开始,是一个在镜头里看起来很害怕,似乎在躲着什么东西的女孩,从家里面跑出来,一直张望身后,然后再跑回屋子,很快又跑出来开着车子离去。整个第一幕只用了一种镜头--摇镜头就解决了。起幅从一个正对街道的空镜头开始,然后摇镜头到右侧90度的房屋,女演跑出,续摇到180度,起幅的对面街道,然后女演接着开跑,镜头摇值继续加大,270度、360度、450度,回到女演的屋子,女演拿到车钥匙跑出来,镜头改成向左摇,看着女演发动汽车上路,到90度绝尘而去。镜头做到了从一开始的地方结束。整个画面一气呵成,连续感超强,并且简单实用,让人不得不叹服导演一上来就露的这手!
再说说第一幕里面的配乐,起幅是一个刚刚迎来清晨的美国社区街道,有鸟语声此起彼伏。然后从女演推开房门出现在镜头里就开始奔跑,高跟鞋在道路上发出急促的达达声,并且配合着间隔四五秒就会想起的重重锤击声。再开跑时,配乐已经过渡成紧密的类似于沙沙摇铃声。整个配乐将开场莫名的恐惧气氛烘托的很成功。只是女演在跟邻居和父亲对白时,感觉女演的演技不够到位(估猜可能是配角的原因),她对恐惧的表达有所欠缺。因为第一幕完全是全景的摇镜头里完成的,所以无法给到女演的表情特写,只能靠说话声调和身体语言去弥补,但恰恰我觉得女演对导演的意图贯彻的不够。因为配乐是后期完成的,很有可能导演同样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最后用配乐来加强气氛了。
如影随形的恐怖——评美国影片《它在身后》接下来一幕女演把车开到海滩上,车灯打开,正对着背靠大海的女演,女演跟自己的父亲通电话,说爱他之类的,吧啦吧啦的交代着后事。接着天亮了,女演以一个非常诡异的姿势死在海滩上。很显然,导演在暗示我们恐怖级别,所以这部分情节剪辑的很干脆,镜头运用也不多,只是在展示女演死去的场景时,用了一个连接组接--近景接全景。
看到这里,观众都会知道有一个让人害怕的东西杀死了女演!那么接下来观众的好奇心已经被调动了。这是现在很多恐怖片常用的手法,自然没什么新奇。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其实现在恐怖片已经很难拍了,因为大量恐怖片或者以为自己是恐怖片的恐怖片的出现,让观众变聪明了,什么样的鬼怪没见过,甚至观众都会知道剧情怎么发展,哪个桥段鬼会现身,一些观众看恐怖片的乐趣早已经变成了盘算恐怖节点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再或者是找机会亲近一下身边的女友(哈,离题了)!所以能在明知是看一部恐怖片的情况下,然后能吓到你,这就是导演技高一筹的地方。那我们就来看看这部片的导演是怎么出人意料的制造恐怖的...
再接下来女主出现了,用了一个四十几秒的长镜头介绍出场。画面一切,镜头变成全景俯拍,在视角呈现泳池半圆区域里,女主躺在水面上仰泳,接着在切一个对打镜头,女主视角所看到的树荫和部分天空。然后机位变成同样泳池中平视女主的近景,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女主是有着精致面孔的西方美少女,皮肤白皙,身上的泳衣将她玲珑有致的身材一展无余。然后女主的妹妹出现问她要不要晚上一起看电影,女主告诉妹妹,晚上有约会。当然,这么漂亮的女孩怎么会没人追,呵呵。接着女主的朋友,从小青梅竹马的玩伴一一出场,当然这所有的镜头都在衔接剧情。接着女主的男朋友出现了,一个长得有点像《速度与激情》里面保罗那样的帅哥。然后一起买票去电影院看电影。在电影院,两人开始玩个类似于猜人猜心的小游戏,接着男友看到了女主看不到的人。然后男友被触动了紧张的神经,提议不看了,两人去餐馆吃饭,在近景拍摄两人吃饭镜头时,导演用了一个变焦镜头,由前景虚到后景。透过玻璃橱窗,远处似乎有个人在盯着他们。但是观众看到这里是不确定的,因为导演停留的时间很短,他不想这么快让观众猜到什么。
如影随形的恐怖——评美国影片《它在身后》接下来剧情开始发展了,两个人吃完饭,然后找了个地方亲热。亲热完了,女主还在那里背对着男友自顾自说着话,男友却把她迷晕了然后绑了起来。当镜头切换到一个荒凉的旧大楼废墟处,女主被胶纸封住嘴,绑在一张椅子上。男友这才告诉她,原来男友因为自己的不检点,在跟其他女孩发生关系后被某种东西缠上了,要想摆脱就必须用同样的方式传给别人。所以,女主就被当成了转嫁牺牲品,等着那东西找来。男友告诉女主,这东西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能是你认识的人,可能是人群中的任何一人,因为“它”有着“任何能接近你的样子”。摆脱“它”唯一的方式,就是传给下一个。交待完这些,男友发现“它”来了,一个赤身裸体的女性人形缓缓走过来。男友仿佛在完成一个交接仪式那样,把女主在“它”面前确认了一下,然后带着女主就逃走了。最后又把女主扔在家门口,踩着油门彻底消失了。看到这里,真替女主不值,遇见了美国渣男。有人说,这不是剧情需要吗?但是我看过一篇评论,说导演用这个故事是在影射艾滋病通过性关系传染的现实,我不清楚这是不是过度解读。但如果那个恐怖的东西真换成艾滋病的话,你就会知道,有很多时候男人的丑陋会远远大于女人。
怎么样?恐怖吗?看似导演已经把底牌都露出来了,那么我们会不会被吓到?接着往下看。
女主回到家,自然最害怕的就是那个“它”出现了,同时我们也会好奇,“它”会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其实到这里,导演已经成功一小半了。因为女主每面对一次和每逃脱一次,“它”都会再以另一种样子出现。所以我们会一直保持住好奇心,看导演怎么“大变怪物”。
如影随形的恐怖——评美国影片《它在身后》女主在校园上课,在家里睡觉,在野外,“它”都会出现,如同阴魂不散,每次出现时,其他人都看不到,只有女主才看得见。“它”要么举止怪异,要么面目狰狞,但都是静静的出现在镜头里,并且缓缓的移动,导演用一种点到为止,却“不露声色又悄无声息来接近你”的镜头语言来营造迎面逼近的恐怖。
在塑造“它”的不同形象里面,有两场戏很精彩,值得一提。
一场是在女主和朋友都以为房门外是“它”时,紧张的打开门准备还击,结果开门却是另一个朋友。正当观众和他们一起松了口气时,这时在朋友的后面,出现了一个高大人形移动的形象,但奇怪的是其他人根本看不到,女主吓到尖叫,然后跳窗逃走。这一幕说实话,有让我心跳加快,我甚至觉得这一幕有可能会成为影史上的经典,因为这个形象的塑造太出乎人意料了!
另一场是这部片子的一个高潮戏。女主和朋友在海边休憩,镜头里远远地早已出现了一个移动的人形,但是导演还在拍着他们各自的状态,就在观众以为那或许是一个海滩上的游客时,“它”已经出现在女主身后了(这是典型的蒙太奇的镜头)。然后在接下来的镜头里,导演用了点特效处理,把“它”处理成隐形的了。于是就见到女主身后有东西突然将女主的头发抓起,女主的朋友看到不对,用椅子朝着大概的地方砸过去,这时女主的头发被松开了,但是那个朋友却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扔了出去,被扔出了镜头的外面。接下来就是尖叫和逃窜。因为存在其他人看不见“它”的逻辑事实,所以“它”追逐女主的这幕戏里相同的镜头你会看到导演拍了两次,一次有“它”,一次没有。而这整场海滨追杀戏里,“它”竟然以四种面目出现,导演冷静的以他的塑造力挑战着观众的想象力,实在让人在心跳加快之余又大呼过瘾。
好了,不想再剧透了!感兴趣的朋友去找出这部片子大快朵颐吧!看看女主最后是怎样摆脱这如影随形的噩梦的。
在看了很多美国恐怖片之后,这一部实在是不同凡响。这部片的导演是大卫-罗伯特-米切尔。这是他个人的第二部长片。在百度他的同时,发现对这部影片的好评很多。我只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导演最高明的是把抽象的恐惧具象化了,而且具象的那么出人意料。抛开那些经常用一惊一乍低级手法去制造恐惧的国内影片不说,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日韩泰一些恐怖名片,在恐怖影像的具化上也没有脱离一些传统文化的影响或限制。譬如想起鬼就是穿一身白或一身红,或者脸色惨白等等符号化很强的形象。美国恐怖片也是这样,那些搞笑的僵尸和吸血鬼就不提了,除此之外,成功一点的“变态杀手”类型现在也拍烂了。所以这部片子的精彩就在于给到我们塑造了新的恐怖视觉体验。在类型电影同质化严重的今天,这种创新和塑造是难能可贵的!有位影评人说这是部足以在今后几年被记住的影片,我深以为然,同时,我认为片中有些影像镜头完全可以成为恐怖片经典。
本影评为原创,如有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