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朋友讲了这么一件事,内心很是五味杂陈:
母亲被查出宫颈癌,幸亏查出的早,医生建议尽快手术。毕竟是癌症,全家人都很担心。孩子的小姨在手术当天到姐姐家,帮着一起收拾东西。
打点行李的时候,父亲喊女儿道:“我和你妈要去医院了,你怎么还不快换衣服?”
结果,女儿竟然不耐烦道:“我去干嘛我又不是医生,不去!”
父亲听到这话,气得不行,憋红了脸,想骂却不知该说什么。也许,女儿说的没错,她又不是医生,去了也没用,但接下来的事,更让父亲气得无法辩解。
女儿玩了会手机,又说:“妈,你们都去医院了,那谁来给我做午饭呀?”
小姨实在看不下去,但看在生病的姐姐份上,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在临出门的时候狠狠瞪了外甥女一眼,希望她能跟着一起去医院,但女儿依旧无动于衷。
午饭时间,小姨正陪着母亲做术前检查,外甥女又打电话问:“小姨,你问问我妈,我中午吃什么?”
小姨失望道:“你都这么大了,自己去外婆家吃都不会吗?你妈可是生病了呀!”
结果电话里传来抱怨声:“哎呀,外面很晒的,热死了。小姨,还是你回来开车送我去外婆家吧。”
最后,小姨气得直接关机了。
能做出这样的事,是从小养成的价值观使然。这个女孩看上去已经二十二岁了,但心理上其实还是一个“婴儿”。
没错,这种生物,学名叫:巨婴。
根据北大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巨婴国》(据说目前已停售)一书中的分析,巨婴的本质,是一种“共生”的心理。
在人类还处于婴儿的时期,和母亲的关系就是“共生”的,婴儿固然离不开母亲,同样,母亲也因为情感,而离不开婴儿。
这种心理,在婴儿小时候是十分正常的,这是任何动物幼年期都有的心态,但在人类这种独特的动物身上,发生了变异。
有的人,长大成年后,依然有着这种共生的心态,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人。
因此,“巨婴”们身上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和婴儿期的需求一样:“到处找妈”,即不愿生活自理,总想找人照顾自己,帮自己“擦屁股”。
任谁遇到这样的巨婴,不论是作为朋友还是家人,都会是一件非常糟心的事情,因为你会突然之间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多了一个“孩子”。巨婴显然是不受欢迎的人群。
01
有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巨婴不就是幼稚一点嘛,没必要对这种心态上纲上线。
显然,这是太乐观了。
孩子的幼稚与天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成年人还是这样,这对身边的人乃至社会,都是一场灾难。
2014年2月,荣某带儿子去医院看病,仅仅是因为觉得“医生不让我们的孩子输液,开药处理太敷衍”,就对医生曾祥士大打出手。此举造成曾医生唇面流血不止,脑门处淤青严重,事后几天依旧头痛不止。
事后,曾医生表示,拒绝输液是对患儿负责,患儿只有1岁上下,患上病毒性感染有发烧症状,孩子会有持续3天左右的发热,属于正常现象,为防止抗生素滥用,不建议进行输液,最好一边服药一边进行观察。
全程医生的沟通态度都十分有耐性,也对不输液进行过解释,可是仍然无法使患者家属平服心情。
不会掌握自己的情绪,稍有不顺就大发雷霆,以为自家孩子理应是全世界的宝贝,被所有人宠着供着。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借着“护犊子”的名头,过一把“皇帝”的瘾而已,以便使自己的巨婴心理得以满足。
凡是巨婴,皆为魔鬼。因为他们早已失去孩子的纯真,只剩下无尽的自私和欲望。
那么,巨婴是怎么来的呢?
世上的事,有因有果,除了智商,一个人没有多少是天生带来的。
很大程度上,孩子的性格,其实是她父母言行的复制粘贴和接力。
武志红的《巨婴国》里有这样一句话:“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是神,无所不能,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运转,否则,我就会变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毁了世界,或者毁了我自己。这是婴儿和巨婴的最核心心理。”
巨婴的父母,大多都不成熟,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也是巨婴。
我们常说,孩子只是一个容器,父母往里面加料,孩子经过消化和反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
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说得很是贴切:“巨婴的背后必有这样的父母,他们像消防员一样第一时间帮其解决问题,像律师一样第一时间为其辩护,像医生一样自己感冒却让别人吃药。”
所以,每一个巨婴的身后,都有一对不甚合格的父母。
02
丁阿婆的儿子大卫(化名)今年48岁,有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工程硕士学位,但2012年回国后就待在家里不工作,整日待在家里,还要靠八十岁的母亲照顾生活。
丁阿婆老伴已经去世,她前几年查出患上尿毒症,一直自己坐公交车去做透析。
丁阿婆身心俱疲,在无奈之下,只得以不承担赡养义务为由,将儿子告上了法庭。但儿子认为,自己如今的窘境都是母亲当初的溺爱造成的,并向母亲控诉道:
“都怪你,在我小时候事事包办,什么都给我弄现成的,让我对你们太依赖,是你的溺爱毁了我。”
丁阿婆说,她从小对这个儿子宠得厉害。在把自己的住房转到了大儿子一个人名下之后,招致了女儿和小儿子的不满。
包办一切,正是许多巨婴父母的写照。只是,他们当时未曾想过自己也会老,那时又有谁来为孩子“保驾护航”呢?
在丁阿婆表达后悔的表情当中,我还是读出了当年她对孩子很可能最常说的一些话:
“好孩子,家里好吃的都归你!”
“宝贝儿,你奶奶不吃,你一个吃好了!你只好好学习吧,其他事情都让妈妈来干!”
还有一些常见的相处情况:
孩子吃完饭,碗一推,看电视或者去玩,妈妈一个人拖着疲惫的身体收拾碗筷;
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一口不吃,留给孩子一人享用,而孩子,也很少请父母来吃;
孩子生病,父母细致入微地照顾,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大多视而不见,也不懂问候;
孩子年纪小小,就敢随意顶撞父母,惹父母生气,父母反过来还要赔小心,赔笑脸。
这哪里是在养孩子,那是在供祖宗!
03
药家鑫一案已经过去了很久,但依然值得人反思。
药家鑫在庭审时说:“从小,上初中开始我就特别压抑,我看不到任何人生希望,就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药家鑫的父亲在微博上承认:“药家鑫的事情上,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祸。”
他还说,“因为我,当兵的可能都有点……自己说了命令性的东西,你该干啥干啥,我也没给他去说什么理由。”
药家鑫对父亲的意志有过一次反抗,中学上了法制课后,他回来说爸爸压迫他、管着他。但父亲告诉他:“我是你的监护人,当然要管你,不然你犯了错误就要我来承担责任。”
而药家鑫对父亲的最后一次反抗,是临行前表示愿意捐献眼角膜,但父亲说:“你不能捐,你的身体每一部分都是爸妈给的,你完整带来,完整给我带走。”
药家鑫最终还是听从了父亲的话。
过于强大的控制欲,造就了药家鑫这样的性格:懦弱、胆怯、遇事不会处理。他习惯了屈服于父亲的权威,却从不曾学会该如何走自己的路。
父亲以为儿子一切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可以一帆风顺,殊不知正是他将孩子推向了不归路。
因为,药家鑫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其次才是他的儿子。
不论是包办一切、无理护犊,还是高压教育,归根到底都反映了父母们超强的控制欲。
他们始终将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不允许孩子有一丝一毫超出自己掌控的可能。他们始终一直以养育婴儿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亲子关系失去了边界,孩子又如何能够长大成人呢?
说一句冷血不好听但确实是真理的话:所有因巨婴而起的家庭悲剧,不过都是自食其果罢了。
我承认,现在去补救真的有点太晚,就像武志红描述那些养了一个巨婴的父母时表达出的悲观一样,父母自身的缺点很难一时半天去更改。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缺点继续影响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隔断式治疗。
父母放手,让孩子离开自己——这是当前最简单直接,能够做到的亡羊补牢之举了。
若想孩子成人,我们必须先把他当作一个成人对待。
所以,适当放手吧,那既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成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