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生龙的《让教育更明亮》
文/美峰 2021.1.28
校园里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背后,常常蕴含着诸多的心理学原理,如果我们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找准教育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并因势利导加以处置,不仅可以将很多的教育问题消弭于无形之中,还能很好地提升教育的品质。
1.学习中的心理学
短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信息量在“5+_2”左右。如果在短时间内给出的信息太多,则相当一部分信息就会“外溢”,不能被接受。这样的心理机制告诉我们:第一,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信息不能过多;二,如果信息过多,就要设法通过组块降低信息量,从而方便记忆。
我们一节课讲过,教师常常还责怪孩子,说已经讲过的内容,为什么还是不会,其实教师自己不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
习得无助
“习得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习得无助”就是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困难,是目前的环境变化无法控制,或者是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测时,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个体将会丧失斗志,进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具有“习得无助”的特征的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间是破坏性的;他们不完成作业;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会变得焦虑”。
“习得无助”必须是当事人把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内在的因素时才会发生。
塞利格曼还做了一个实验,如果先让小狗有逃离笼子的经验,再去做点击实验,小狗挣扎的时间更久,但会到处寻找可能逃离笼子的方法。这个实验给了我们一个很积极的想法:如果我们让孩子不断地、成功地解决一些小难题、小挫折,这些小小的成功经验将大大地帮助孩子们日后面对困境的坚强心态。
感悟:
今天读了教育现象中的心理学,让我明白了很多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比如老师讲过的问题学生还不会,一些学生调皮捣蛋,具有破坏行为,放弃学习的想法。
有时间讲过的内容学生还是不会,有可能是老师一下子讲的知识点过多,造成“短时记忆”,所以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还是不会。我们会认为学生不认真,学生应该把老师讲过的知识都记忆住,而现实是与理想有差距的,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归纳知识要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学的规律,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在教学中遇到一些很聪明的学生,就是不学习,该怎样解决?这就要利用“习得无助”的心理学应对方式,尝试着让这样的孩子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学起,让孩子尝试一个一个小的成功,树立正确的信心,这样孩子就不会放弃,也不会焦虑。如果一下子让孩子学习过难的知识,孩子根本不会,于是就会认为自己学不会,也就再也不愿意面对学习,从而产生“习得无助”心里,彻底放弃。
今天读书,让我感触颇深,思考很多很多。
读书真的可以寻找很多教育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