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对于村上春树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上”。他的小说,一本比一本有名,可是我却总也读不出其中的味道,只好归罪于自己不够高的文学素养。总之,是一种看不懂他,却又因为这种距离感而充满敬畏的感觉。后来,看了他的一本散文集《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才发现原来他的文字也可以那么平易近人,对他的印象好似具体了很多。而最近,以“当我……时,我在谈(想)些什么”这个模式为标题的文章一时间铺天盖地,让我终于在忍无可忍中觉得必须要对原版表达一下敬意,于是就拿起了那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村上春树的认识。
我以为,“跑步”指的是和大多数人一样的日常锻炼,重点应该在后半句“谈些什么”上。可是,令我始料不及的是,这本书从头到尾真的就是在讲“跑步”。村上春树,这位职业作家,竟然还是个如此专业的长跑者。他从三十年前开始跑步,就再也没有停下,跑过世界各地的马拉松,还参加过铁人三项赛。在书中,他不停地记录着自己的跑步里程,比如“6月260公里,7月310公里,8月350公里”等等,而且详细的描述自己为将要参加的马拉松而做的赛前准备以及赛前训练的调整,连什么样的慢跑鞋最舒适都写得一清二楚。当然同时,他也“谈”了很多其他的事,比如跑步时遇到的人,比如写作。而我,读完以后,还是只记住了他的“跑步”。就像书的勒口上对村上春树的介绍中所说,“文字是村上的符号,跑步何尝不是?”。而写作和跑步,这种混搭,也真是精彩啊!
我想起前不久,在讲关于Bill Gates那篇课文时,给学生放了一段视频,内容是关于Bill Gates在退休的前一天如何忙着找其他工作的搞笑场面。他想去U2乐队作吉他手,他去参加电影试镜,他想做歌手去录音房录歌……当然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大家边看边哄堂大笑,纷纷表示没想到Bill Gates也可以这样。虽然这段视频是在以幽默调侃的方式向Bill Gates 致敬,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混搭”的力量。
对于观者而言,“混搭”让一个人的形象不再刻板地被固定在某个或某类符号上,而是会变得丰满而生动。可对于“混搭者”本人来讲,别人怎么看,那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事,重要的是“混搭”给人带来的心灵滋养。一个人不管喜欢什么精于什么,时间长了,也难免会产生倦怠。而此时如果可以去做做其他看似完全不搭界的事,不光起到放松的作用,而且会重新调动起对周围的好奇心,好似被充电了一样。况且,说是看似不搭界,其实世界万物之间哪有什么清晰的界限,不都是千丝万缕地交织在一起。正如村上春树,在跑步的时候,时不时都能将之和自己的写作感想联系起来,这种“混搭”不知道有多绝配呢!
记得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讲的是有关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问题。文章的结尾处用了一句奥斯卡王尔德的名言:We ought to give our ability to our work but our genius to our lives。我突然在想,一个人的ability应该不止一种,genius如果也能发掘出一两个,那么二者搭配起来排列组合一下,人生可以充满着那么多可能性呢。那篇课文里就举了个类似的例子,说一个公司的老板在忙生意之余还在主持着一个音乐电台。而我一直念念不忘的是朋友曾经跟我讲过的另一个例子,说国外有个有名的语言学家退休了之后去经营了一个摇滚乐队。
我想起了一家文具店,就在儿子的学校旁边。乱糟糟的店里除了经营着日常文具,还会卖各种专门赚小孩钱的玩具,生意兴隆。可是就是这样一家看似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街边小店,却有着十足的魔力,让我每次路过的时候,总忍不住进去转一转。因为店门口摆了个很小的书架,书架上摆放的不是小学校园里流传甚广的各种网络小说或者漫画,而是毕淑敏、严歌苓、余华,还有东野圭吾。我并不是在标榜自己是个文学爱好者,让我着迷的是小店的这种“混搭”风格,有人可能会觉得滑稽,而我却在此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机,看到了人生太多的可能性。只要敢于尝试,Impossible is nothi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