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看《水浒》,认为看“清”的人很多。比如,宋江不该招安,李逵愚忠,写着梁山英雄排座次的那个石头,本是宋江故意找人放的。
但不执着于看清,看浊却很难。
《水浒》讲的就不是一个“水至清则无鱼”的故事,反而是一伙强盗们如何在乱世里“浑水摸鱼”的故事。比如,你就不能死盯着李忠小气,王英好色,武松酗酒,时迁手脚不干净。
108将里每个人都毛病一抓一大把,指望他们的头子宋江是道德洁癖?这不可能。
就算《水浒》看到最后,你也不能死盯着宋江到死也要给李逵喝毒酒,就完全否定了宋江对李逵的情义。
这段戏不是结局,是后记。
其实《水浒》的大结局早在征讨完方腊就结束了。就算水浒英雄们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造福一方,终享晚年,《水浒》也早就结束了。
二
但越是读《水浒》,我发现越李逵其实是一个只有看浊才能看清的人。
说到李逵,大家都知道他是宋江的铁杆粉丝。当年为了让哥哥吃上一口鲜鱼汤,在江里差点被张顺被淹死。哥哥江洲劫法场,李逵是出力最多也是打得最狠的。上了山以后,哥哥更是在铁牛心里一言九鼎。
哪怕到了整部书最后,喝了哥哥喂下的毒酒,铁牛也毫无怨言,到了阴曹地府也甘愿给哥哥当个小卒。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铁杆宋派,在宋江的“招安大计”里,却是最反对招安,直接跟宋江唱了反调。不管是否有人说李逵对宋江是否愚忠,所以,从这件事来看:李逵是有自己立场的,至少也并不是对宋江一味的盲从。
但从宋江为什么要毒死李逵?
用宋江的话说:是怕李逵造反,毁了梁山一路来之不易的招安大计。李逵保有的这份清醒,让宋江到死也不敢相信铁牛会听他的话。
所以,宋江从来没有把李逵当傻子,李逵也从未因为兄弟情义就混淆了是非。
可有人会说,如果不是这样,为啥明知毒酒李逵还要喝,或者说知道自己喝了毒酒,对宋江也毫无怨言?
李逵是什么人?他并不是一个惜命的人。从书里一开场就跟张顺往死里斗,到上了梁山前后一路的杀人如麻。
不拿别人的生命当回事,也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在哥哥的情义面前,折了自己的命也无妨。
但是一个连自己的命可以交给哥哥的人,却对哥哥的招安大计直接唱反调,李逵的心里有一份清醒:招安大计的危害比丢了命还重要。
五
李逵本身就是来自社会的底层,如果说鲁智深、林冲、武松他们至少开始还对朝廷有那么一点幻想,转变还有一个过程,那么李逵就像从小就在妓院里长大的韦小宝。
社会有多黑暗?李逵会说:看俺肤色。李逵最不缺对官府朝廷的底层认识,到死也没糊涂。
从身世来说,李逵自幼丧父,哥哥嫂子又没有武大郎对待武松那样的情份,在李逵的心目中:宋江即是大哥,又是父亲。
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当时,父叫子亡,对李逵的认知来说没什么不可理解。在这种认知的前提下,就出现了理智下李逵反对宋江招安,但在父亲与兄长交织的复杂情份里面,又甘心喝下宋江的毒酒。
六
宋江觉得他的头号马仔李逵不听他的话。
唯有一杯毒酒了结心头事。不仅是对后世的交代,更是宋江在个人理想与兄弟情谊之间的一个终结。
其实李逵也很痛苦:反了就是对哥哥不义;不反,就是对混淆这份一直以来清醒的认知。所以,一杯毒酒,对李逵也是一份解脱。
整部水浒都在说:只反贪官,忠于朝廷。从宋江和李逵这一对清醒与糊涂的兄弟之间,我们可以总结到另外一句话:反对招安,拥抱情义。
李逵是,林冲是,鲁智深是,武松是,《水浒》笔墨用力最重的四个人都是反对招安,但却是招安后出力最大,立功最多的人。
能让这四个人向招安妥协的是什么?是个人兄弟情义。
如果宋江真的是一个口蜜腹剑的腹黑小人,却能够让并不缺乏清醒的四个汉子俯伏称兄?明明不认同,却依然水里火里相随?
依然还是宋公明对兄弟们的情义。
如果仅是为了证明宋江的是虚伪,顶多也就是《笑傲江湖》里岳不群的角色,但岳不群从来就不是整部书的主角。宋江至少比岳不群复杂。
令狐冲虽然也感念岳不群的养育之恩,但他不认同的事,岳不群再怎么逼迫他,也肯定不干。
正是实实在在的情义,实实在在的为兄弟们寻求安身立命,也让实实在在的反对招安的兄弟们认同这份情义,却又无奈招安下注定的悲凉结局。
而不退却。
有妥协才彰显情义的可贵,有舍命彰显情义的难得,有了明知道是悲剧的现场,却不染情义。这份兄弟情义又岂是一杯毒酒所能覆盖的?
即便被社会环境的车轮碾压,时至今日却依然被人津津乐道。宋江要的东西得到了么?某种程度我觉得还是得到了。
“清”的是自认看清的《水浒》里的世道,“浊”的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情义。
不论你选择看“清”还是看“浊”,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值得歌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