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快一年了,在简书发表的文字已有65万字,参加了两次新媒体写作大赛,得了一个第一名(奖金1万元),一个第二名(奖金6千元),受邀成为《故事会》公众号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开通了广告流量主功能。
这就是笔耕一年的成果。
跟很多人相比,这样的成果是微不足道的。我依然还不是简书的签约作者。
有不少读者私信我,说觉得我的文章写得不错,和那微薄的关注数和喜欢数似乎很不相符。
我想这和简书的读者群体有关,简书里的年轻读者较多,爱情、校园、职场、励志类的文章更受欢迎,而我写得很多故事是反映社会现实的,略深刻略沉重,似乎不太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在自媒体写作之前,我最喜欢的文体是小说。但是当我开始自媒体写作之后,我发现在手机上传统的小说写作方式并不受欢迎。
传统小说注重铺陈、细节和呈现,想要表达的主旨都隐藏在故事背后,留给读者去细细品读。达到一种“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隽永效果,好的故事是值得细细品读,反复回味的。
而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用来阅读的时间是碎片化的,阅读的心态是很浮躁的,主旨太隐晦篇幅太长的故事,人们没有耐心读。
新媒体上受欢迎的小说更像是故事会和知音体的结合:故事描写简练,情节起伏大,有明确的金句点明主题,让人读得一目了然,清楚明白。
这样的文体是难以发表在传统文学读物上的,但是新媒体的读者们却很喜欢。
我曾经在微信公众号上尝试更过连载小说,但是阅读量比较惨淡,转发也很少。我一开始认为是自己写得太烂,但后来我关注的一个职业作家,也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上连载长篇,结果阅读量比我的还要低。
他的故事写得很好,吸引我一直追着看了四十多章。后来,我忙起来,好久都没时间看,等再想看的时候,前面读过的情节都忘记了,只得做罢。
实践证明,在微信上连载长篇,读者的阅读体验是很差的,一般阅读量是呈递减的趋势,越往后越读量越低。
在新媒体时代,没有阅读量,没有读者的写作是非常寂寞的,难以为继。
尽管现在微信上已经鸡汤漫天飞了,但不可否认,现在网络上最受欢迎的依然是鸡汤、干货和热点文。
纯文学的东西几乎没人看。
人们下班之后,打开手机大多是为了放松休闲,而不是接受文学熏陶,在工作间隙偷偷撇几眼手机,也只是为了放松大脑,并不想阅读过于深刻压抑的东西。
在这种现状下,每个写作者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阅读量和写作的意义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我的做法是以写自己最喜欢的小说为主,但是也不排斥夹杂着写写鸡汤和热点。
写过小说的人都知道,小说的创作是很费脑细胞很考验灵感的,天天更新小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小说创作的间隙我会写些散文,接受读者的咨询,遇到感兴趣的热点,也会从自己的视角解读一下。
对我来说,只要不是写小说,就是一种放松和休息了。
这样自的写作不会太累,也能维持比较频繁的更新率,而且还能靠热点带一下阅读量。
唯一的缺点就是显得主题不够明确,影响简书的签约。
从小说的创作来说,我也一直在尝试和摸索,想达到一种既能吸引大众读下去,又能让人在阅读之后能有所得所思的写作效果。
具体做法:我将小说的篇幅尽可能缩短,仅保留必要的细节描写,环境的铺陈往往用一两句话就交代了,为了引人共鸣,要加入一些细腻的心理描写,在文中或者文末有一两句深刻点题的句子,以已达到警醒的作用。
这样的小说,既让人愿意读,有阅读快感,给读者节省了时间,又有一定的深度,给人启迪,依然能起到揭示社会现实的作用。
下面这几篇故事,我感觉得达到了我想要的那种效果(欢迎写作者品读讨论):
新媒体时代,新的传播媒介以及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势必会带来文体的变革,一味抱着传统文学的那一套东西不放,恐怕不能再适应新媒体的传播要求。
传统不一定就代表着高雅,勇于变革也不意味着就是媚俗。
对新媒体写作者来说,在不断创新和坚守初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是很难的,但也是值得我们去尝试的。
新媒体写作意义重大,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她给写作者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更多的诱惑,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能见证并参与其中,我觉得非常幸运。
作者奇奇,一个内心彪悍的美女大学教师,专栏作家。写火热的人生,温情的生活。不求爆文,只愿与读者心灵相通!关注我,好故事不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