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上》,生命的原乡

作者: 茶诗花 | 来源:发表于2021-09-11 16:16 被阅读0次

得知王剑冰老师的新书《塬上》出版,我便第一时间下单购买了签名珍藏版。

三天之后,收到新书。我小心翼翼剪开,褪去一层层的快递包装。像是打开一件心仪已久的宝贝,激动而欣喜。

终于见到书的真容了。书的封面很简洁,是我喜欢的风格。圆润饱满的两个字“塬上”赫然醒目地印在右上方。王剑冰老师的名字在封面的左上方,与“塬上”遥相呼应。书名和作者名字中间,零零散散地飘荡着几粒黄沙,或者不是黄沙,是塬上丝丝缕缕的牵念。

封面的最下面便是这本书的重磅推荐。这本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人民文学》《收获》《中国作家》《十月》等重量级媒体联袂推荐。

“一部与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作品。一部感情维系,一种血脉因缘,一种长久追寻。”看到这段话,我便迫不及待想要打开书,好好地品读。

01  塬上,归隐桃花源

虽然之前在《人民文学》公众号读过老师的文章,但拿起纸质书,读起来的感觉还是不一样。

读老师的文字,像是在听他说话。是的,在“奔流文学院”作家研修班,我听过他的课,声音很温和,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又如他的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读第一辑《塬上》,我竟读出了《瓦尔登湖》般的静谧。

记得七年前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惊讶于梭罗的文笔。他的文笔不算唯美,读着却又那般亲切,那般朴实,那般惊艳。

读他的书,你会忍不住感叹,梭罗哪里是作家?他分明还是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植物学家和哲学家。因为他的文字,简直就像百科全书,每一只小小的鸟儿,每一颗不起眼的小花小草,在他的笔下,都是如此鲜活灵动。他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甚至,还有它们的生活习性。

从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两年多的时间,他独居瓦尔登湖,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家园。他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倡导一种极简主义的活法。他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直到今天,他的这本《瓦尔登湖》散文集,依然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王剑冰老师的这本《塬上》与《瓦尔登湖》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细致入微的写作手法,具象的事物描写,每一阵风,每一片云,每一朵花,每一缕雾,每一抔土,都在他的笔下重新有了生命。

文字的画面感极强,读之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跟着他的文字,走进塬上的春夏秋冬,走进一处归隐的桃花源。一起体会那里的风土人情,厚重的文化底蕴,还有那份挥之不去的情感寄托。

老师的文字,是贴着地面说话的,读他的文字,你会聆听到大地的脉搏。那种感觉,细腻而温暖,厚重又踏实。

那是一股似远非远的乡愁,是一个人行走世间的底气,是生命的基础,也是根植于内心的慈悲。或者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

塬上,让他对于生活,对于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他整理出来厚厚的笔记,并由此写下了《塬上》,发表于《人民文学》2019年第5期,并于2020年获得第十一届“丁玲文学奖”。

这份奖赏,既是认可,也是鞭挞与鼓励。

02 少年雪白,草木时光

剑冰老师说:“我主动到塬上深入生活,怀着异样的新鲜感,经历着孤独与单调,感受了四季时光。我每天都在发现,交流,记录。我在这里结识了不少乡亲,认识了那么多野草野菜,那么多的鸟;见识了平原少见的大风大雨,以及漫天漫地的大雪。我完全知晓了地坑院的构成以及与之相关的乡俗乡约,也懂得了塬上人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和梭罗一样,他的创作,是沉浸式的,切身体验的创作,绝非一个人的浮夸臆想。他的文字是真实的,情感是真诚的。

在塬上生活的三年时光,他的创作灵感一点一点涌现出来。那是儿时回忆的召唤,是童年生活的缩影,也是少年时期懵懂的眷恋。

然后,有了本书的第二辑《旷野》和第三辑《地气》。说是旷野,其实是他不能忘怀的情感维系。说是地气,其实是他对故乡的怀想,是萦绕在耳畔的乡音,绵延不绝。

那旷野,那陡河,那辽阔,是属于渤海湾的,是记忆深处,大海的每一条河流脉络。

那大雪,那暗夜,那地气,是他的少年雪白,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草木时光。

那时,他正青春,她还年少。梦里花开,梦里花落,知多少?

他用小说的写法,将那些旧时光里的趣事,一一还原。他用一枝素笔,勾起一帘月色,将所有隐秘的往事,一一打捞。

而后,把它们盛放在散文的篮子里。如一片片闪着蓝光的瓦,沉淀于岁月深处。

老师笔下的瓦,是有生命的,有温度的,有灵魂的。

“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

读着老师的文字,我似乎听到了秦砖汉瓦,踩着悠悠的小碎步,带着远古的呼唤,向我走来。

那是民族的血脉盈动,是文明的薪火相传,也是一代又一代人亲切的呼喊,朴素的追求。

03 古朴端然,梦回周庄

作为北方人,我亦是喜欢古风古韵的东西。可遗憾的是,我见识过北方平遥古城的厚重,欣赏过苏州园林的精致,体验过凤凰古城和丽江古城的典雅,却一直未曾去过周庄。

周庄,恍若一个穿着素色棉麻衣服的女子,端然,秀丽。你来,或者不来,她就在那里,不曾离去。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她依然那样美丽,朴实而动人。

我跟着剑冰老师的文字,与周庄赴一场迟到的约会。我知道,她一直在那里等我,安安静静,周身散发着迷人的韵致。

剑冰老师曾在1999年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绝版的周庄》,并于2008年出版了《绝版的周庄》,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之一。周庄将这篇文章刻于石上,授予老师荣誉镇民。

自此,他便将周庄作为生命中的又一故乡,不时地生出一种念想。而我们,恰好可以通过他的文字,揭开周庄神秘的面纱。

我最喜欢的是三毛茶楼。一方面是我自己也经营着一间茶馆,对于茶总是有一种割舍不掉的念想。另一方面,三毛是我第一个喜欢的作家。

高中时期,我追完了三毛所有的书籍。从《送你一匹马》到《撒哈拉的故事》,再到《万水千山走遍》。读她的书,感受着她的喜怒哀乐,陪着她一起哭,一起笑。甚至曾经幻想着,要去一趟撒哈拉。

在剑冰老师的书里,再次与三毛相遇。他说:“三毛有一缕精魂在周庄,那便是三毛茶楼。那是周庄为她打造的一个心灵的栖息地。”

我想,老师也是爱三毛的,循着她的足迹,写出了《绝版的周庄》,写出了《缘流》。

若是有机会,我定要穿一袭素色的棉麻衣服,或者一件素雅旗袍,撑一把油纸伞,踏在周庄的青石板上,等一场烟雨蒙蒙。

若是累了,便走进三毛茶楼,与你静坐,对饮山河。

04  同根同源,向素向美

泡上一盏老茶,继续读老师的书。

茶,是八十年代的老班章,暗褐色的干茶,俨然是经历过了时光的洗礼。如一位深谙世事的老者,青涩与浮华早已褪去,沧桑却并未浸染。

岁月,将醇厚与内敛,随手相赠。当沸水与老茶相融,悠悠的兰樟香,从小小的紫砂壶里晕染开来。伴着书的墨香,将我再次俘虏。

茶香氤氲,书香袅娜,时光也仿佛静止了一般。一个人,一壶茶,一本书。茶,慢慢地品,书,细细地读。

与老师同为中原人,与黄河为伴。因而,也对最后一辑《相系》有了莫名的亲切感。

剑冰老师也化身为历史学家,我跟着他的《祖巷》,见证中原人的大规模迁徙。走进珠玑古巷,仿佛走进了自己的故乡。

等到夕阳开始打点行装,云霞随风漫卷,便再来一起探寻《大河之上》,这里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

山高水长,一路颠簸。淌过涓涓的细流,走过陡峭的山坡,喝过清列的冰川水,来到约古宗烈曲,走进大河之源,枕着黄河露宿。

“昆仑山与巴颜喀拉山呈现一围的轮廓,暗蓝的天空平搭在上边,像一个顶棚。星星缀满棚子,这里那里眨着眼睛。半弯明月提着青灯,放牧着洁白的云朵。那些云团仍然在赶路,它们还要去哪里?”

读着读着,我也仿佛置身于五六千米海拔的青藏高原。

西藏,一直是深藏内心的向往。虽未去过,但我依然可以跟着他的足迹,走一遍辽阔的藏原。

看雪落峰巅,落出了形象,落出了壮观,落出了气势。听经幡转动,无数密密麻麻的经文,那是来自心灵深处的绝响。

那里的阳光温暖而饱满,那里的绿草蓬勃而水灵,那里的生灵狂野而奔放,那里的花儿纯净而自然,那里的人们朴实而真诚。

他们,向素向美,向上生长。不惧严寒,也不在意谁的目光。就这样,与天地同生共长。长出生命的韧性,长出命运的慈悲。

05  致敬《塬上》,生命的原乡

合上书,一颗心也仿佛在跋山涉水之后,回到了原点。

内心是安静的,静得如石上清泉,缓缓流淌。又如松风穿过庭院,落在眉间。

读完之后,我在写作群里与大家交流。我发文字说:“读经典文学,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我的新书已经读完,准备写篇读后感。”

娟姐得意地说:“我刚收到新书,还是签名版的。看到大作家的亲笔签名,好亲切。”

玲紧接着回复:“我的也是签名版,像中奖了一样。”

说完,都纷纷晒出了自己的签名版新书,像是在炫耀一件中奖的奖品。

淡淡然说:“我的新书还没收到。”我回复她:“慢慢等,不着急。好书值得等待,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值得等待。”

娅莉忽然发个小视频说:“我的没签名。”我打开一看,真的空空如也。我心里想,会不会是老师太忙,忘记了?但又觉得以老师的严谨,应该不会的。

后来,她说,她是在当当上下单购买的。怪不得呢,当当上是非签名版。我告诉他,只有我发的那张海报上,扫描二维码,进入微店,才能购买签名珍藏版。

她调皮地说:“老师,你没提醒我?”我哭笑不得,赶紧回了一句:“抱歉,我可能忘记提醒大家了。”

想起几天前,刚刚做出海报,我便迫不及待地发到朋友圈,发到自己的文友交流群和写作交流群,想和大家一起,共读经典。

我始终觉得,好的文字,需要被更多的人看到。好书,也值得被更多的人读到。

当我把海报发在写作交流群的时候,大家纷纷下单购买,她们说,相信我的推荐。我当时一阵感动,竟忘了提醒大家扫描二维码,才能购买签名版。

但无论在哪里买的,只要有好书读,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娟姐说,她准备打开好好读一读。第一辑便是塬上,那里是她的故乡。

玲说,干脆我们读完之后都写一篇读后感打卡吧?大家纷纷赞成。如此,甚好!

我想这便是好书的魅力吧,读之唇齿留香,念念不忘。很荣幸,也很庆幸,读到王剑冰老师的全新散文集《塬上》。

《塬上》,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诠释着一位文人对于文字深深地敬畏,探索着生命的原乡,追寻着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内涵。

作者:茶诗花,安静的写作者,文字里的修行者。安般兰若签约作者,河南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多篇文章被《人民日报》《洞见》《十点读书》等千万级大号转载。开一间茶馆,饮红尘悲欢。执一支素笔,写世间温情。已出版美文集《在最深的红尘里相逢》,全网热销中。公众号:茶诗花

相关文章

  • 《塬上》,生命的原乡

    得知王剑冰老师的新书《塬上》出版,我便第一时间下单购买了签名珍藏版。 三天之后,收到新书。我小心翼翼剪开,褪去一层...

  • 孝原赋

    《 孝原赋》 文/郝青谭 孝原者,千年古村也,处于塬(塬同原)上,...

  • 生命原乡

    刚刚,在这个深秋的早晨看到阳光照射在汽车白色引擎盖上飞舞追逐嬉戏的苍蝇们,忽然想到旧时冬日南墙下晒太阳的人们,只是...

  • 荆山塬上是我家

    生活中时常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我便回答:我是富平最南边的塬上人,称吕村原或荆山塬。吕村指早已撤销合并的乡...

  • 塬上娃

    作者:醉美长安 塬上娃 和白鹿原一样,在整个关中地区被叫做原的村子有很多。 打记事起,每次去姥姥家,他们都说:塬上...

  • 丁香结上遣春愁

    春已暮。 驱车登古原。 北方的山由枯黄慢慢变绿了。 塬称石柱塬,在古老的耀州城的北塬上。 沿石瑶公路而上,路边的春...

  • 《原乡秘语》:原乡,是生命前进的原动力

    《原乡秘语》:原乡,是生命前进的原动力 思衣谷 对一些流行畅...

  • 聚力谱写“互联网+教育的新篇章

    河南省灵宝市五亩乡窑坡小学位于河南省灵宝市五亩乡最为偏远的西淹塬上,是由西淹村、渔村、白羊村、窑坡村、干塬村合...

  • 三原的塬

    三原史称“甲邑”,古称“ 池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 三原北部多塬,台塬遍布,沟壑纵横。因孟侯原(也叫天齐塬)...

  • 唐洼人不姓唐

    凡是去过郭塬的人都知道,郭塬乡有个唐洼行政村(我上小学时写作"唐坬”,后来不知何时何故改写作"唐洼”)。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塬上》,生命的原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ri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