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七:立竿见影能有续航力吗?
教学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事业,有教学存在,就有“教学之病”存在。
狄更斯: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有一种教学法叫“坏的教学法”。
慢也是一种能力?不错,它还是一种意志、信心、定力、智慧和策略,是治“坏”的良药,治“饿”的利器。要改造“中国式课堂”,当务之急是养成深入骨髓的慢的心性、慢的能力。
多媒体不会让一个坏教师变成一个好教师,它可以让好教师更快地变得更好,或者让一个坏教师变得更坏。代替实则意味着驱逐,现代化机器在“坏的教学”方向上不断产生离心加速的可怕效应。
佐藤学: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
立竿要见影,需要光源,一味追求立竿见影之效的人们,根本问题或许出在,有意无意的把自己当做最大甚至唯一的光源。其实,学生才是自我学习行为的首要光源,确认这一点的意义或许不亚于当年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
感悟:
多媒体对于教师教学的作用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现在专家和一线教师各有各的说法,我觉得这得看教师怎么使用多媒体,就像现在的手机一样,它对我们也是各有利弊,关键是我们怎么用它。
建议八:行云流水能打开思维的通道吗?
作家蒋勋说:“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课堂教学作为师生的一种特殊生命活动,自然也要追求美,体现审美的精神与气度。
激起对话、注重质量的课堂是美的,面向全体、提优助差的课堂是美的,靶向精准、因材施教的课堂是美的,引爆思维、情智共生的课堂也是美的…
邓有超博士在《教育解释学》说:“教育不是那些表现主动的学生的教育,不是优秀学生的教育,而是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越是有学生表现主动,越是有学生在退缩。”课堂必定有几个或一些学生赶不上趟,需要教师及优秀学生等一等,并且允许、宽容乃至鼓励他们出现错误,或者发出不够动听的声音。时有掣肘,难免受挫,这才是真学课堂,这才能实现“每个学生的教育”。
教学也要带学生登峰涉险,在坎坷不平的路途上,在曲折逶迤的行进中,上到一个新高度,开辟一片新天地。古语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在“自在”的境遇中,无法培养出有能力、敢担当的人。
复习课的目的不全是加深记忆,还要能适当突破先前的认知,有所提升;即便从旧知“回炉”角度看,学生亦非都积极卷入,都渐温渐暖,其中肯定有南郭先生,这样的学生一多,带有气势的应和也成就不了一曲真学的课堂协奏。
思维运作得好的课即好课,是真学的课;完全可以说,未能激活思维或思维状态不佳的课一定不是好课,不是真学的课。
不太顺的课也必须反思,这往往由于教师没有吃透两头(学生与教材)。太顺的课值得警惕,不太顺的课也许才是真正的好课。
有顺有不顺,在顺的时候或地方,学生思维涌动,对话踊跃,课堂流程推进速度当然可以较快;在不顺的时候或地方,学生苦思冥想,纠结焦灼,教学行进自然需放缓。在波动之中,学生既能体会胜任学习的欣悦,从而信心倍增;也会品悟战胜困难的艰辛,从而意志弥坚。不太顺的课堂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诸方面悄然成长,不断拔节。
我们也不宜让优秀学生顺风顺水,了无所碍,就像不宜让后进生一路坎坷,难见曙光一样。优秀学生也应有不顺时,要不然,他学习或接受的不过是已会的东西,课堂至多为他提供了一方展示的平台、一些表现的机会。
感悟:
我们教师都不想放弃每一个学生,但是每节课只有45分钟,一个星期只有那么几节课,还要赶进度、抓成绩,只能照顾到大部分学生,很难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毕竟班级人数庞大。
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太顺还是不顺,都是一个问题,我们都希望上大家认可的好课,貌似不太顺的课才是好课。
建议九:圆满真是一种教学功德吗?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有时候,真正的、能让学生获得强大生长力量的好课倒不是一盘下得顺顺当当的、圆圆满满的棋,而是一盘没有下完、呈现残局的棋。
圆满的课是任务完成好、目标达成度高的课。
常课乃为真课,真课才有真学。
余文森教授说:“我们的实验教师心态要平静,要相信一节课任务没有完成,并不影响学生三年的发展。”
大成若缺,“好缺”才是教学意义的圆满。
只要是真实的就有可能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重要指标。
李希贵校长说:高品质学校追求卓越,但不追求完美,他们的追求是,办一所不完美的学校,培养一批有缺点的学生。
为学而教,为真学而教,为真学而真教。我们要努力学会做减法,有时候,做减法比做加法还重要,而有时候,做减法实际上就是在做加法。
高德胜:真正的母爱是准备随时撤退的。
下篇:践行九种有效的“改课”举措
“为正确而行动”“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它们都必须在课堂情境中、教学生活中回归地面、落到实处。
建议十:激发情意,充满想学的能量
最重要的是,我爱孩子们,对他们从不皱眉!
孩子们会无限放大内心某种感受:也许在成人看来不值一提的事,却成了他们天大的事件;也许成人无意间流露出来的某种情绪却在他们心里掀起情感狂澜。我们不经意间一次皱眉,很有可能彻底败坏他们求知的“胃口”…所以,不要在面对孩子时皱眉,不要在皱眉时面对孩子们。
教师也可以把眉头皱起来:当孩子们共同面对一个棘手问题时,教师无妨让自己“屈尊”一下,在这个对我们不能构成任何难度的问题面前,把自己“伪装”得和学生一样,不知计从何处,这是和他们一起,“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常常是师生智慧迸发的前奏,是彼此情感交融的序曲…
杜威:有一种意见认为,一个人所学习的仅是他当时正在学习的特定的东西,这也许是所有教育学中最大的错误。
让关系成为第一学习力。
曹勇军老师: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优秀教师相当于普通老师;反之,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普通老师相当于优秀老师!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关系是教育的前提,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才开始。冰冷冷的课堂不会有教学,不会有教育。
有人教着学的时间毕竟短,需要自己终身学习的时间长。教师通过教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这才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其说教师教会学生终身学习,不如说他“引爆”了学生的学习情意和学习力,人生良师是学生终身学习情感场的一粒火种。
倪萍姥姥:别不舍得夸孩子,芝麻夸着夸着就成西瓜了。
朱永新先生有“九大教育定律”,第一条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学生认知乃至整个心灵的世界常能发生“蝴蝶效应”,教师的夸奖与点赞则是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我在近处能看到他眼睛里流露出几缕求知的光芒…淡远的情感厂就是这样,潜移默化,一点点改变孩子,改变他们灵魂的幽深处。
学科知识都是有温度,有感情的,语文学科有人文情,政治学科有社会情,外语学科有世界情,自然学科有探究情,艺术学科有审美情,体育学科有运动情,等等。把这些情感因素激活起来,就能感人心、怡人情、强人志、催人行。
教师本身要成为学科的情人,要让学科成为自我精神的宠物。不爱学科的教师,一定不能浸淫于学科自身的情感中,更不能将其很好的引出、还原、演绎、交给学生。这样的学科情人,定然同时会成为学生与学科之间的红娘、月老,师生与学科也一定会上演教学生活中美丽动人的恋情。
俞丽美教师:自己总是想办法,让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情感。无论是需要,还是情感,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都属于学习者的内部价值,或者叫兴趣价值,它表现为知识或学习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快乐。
学习是人生中最持久的一场精神爱恋,作为教师,我们最需要也最难做的事情是,不要让每个儿童“装睡”,而要自觉驱使他们想念学习、在乎学习和爱学习。
感悟:
我特别赞同这个建议的说法,尤其是那句“不要在面对孩子时皱眉,不要在皱眉时面对孩子们”,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能影响学生的心情,一定不要嘲笑、讽刺学生,哪怕学生表现很差劲,也要对他们有信心。
教师本身要成为学科的情人,要让学科成为自我精神的宠物。我们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科,我就特别喜欢化学,时时刻刻保持对化学的热爱,在生活中处处发现化学,感受它的神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