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安若木兮
01
由于家住二楼,加上小区里又格外安静,所以几乎每天早上8点半都能见证一楼邻居家发生的这一幕:
“涵涵,怎么还没吃完早餐?”
“涵涵,怎么还没去换衣服?”
“涵涵,快先别玩啦,上幼儿园要迟到啦!”
涵涵是一楼的邻居家的女儿,五岁左右,现在在上幼儿园大班。每天早上听到的是妈妈不停催促女儿的各种声音,而小家伙涵涵却不以为然,仿佛早就适应了这种生活节奏,已经完全免疫了,每次都要妈妈不断催促好几回,她才能有所行动。这就是邻居家每天都要经历的日常。
其实有时想想也挺佩服这位妈妈的耐心,至少能忍住没对孩子发火,但天天如此,旁人看着都真心累。通过观察,我发现涵涵的这种表现不是没有原因的,谁让她才是家里说话最有“分量”的人呢,可以说是说一不二呢~
妈妈做好晚饭,叫涵涵过来吃饭,涵涵看了一眼桌上的菜,随即提出要喝蛋花汤。妈妈耐心劝解说,今天的饭菜已经做好了,我们明天再喝蛋花汤好么?涵涵不干,哭闹不止,随后以妈妈的妥协告终……
一家人早上一起吃早餐,煮了两个玉米,妈妈让爸爸先吃了一个,还给涵涵留了一个。但涵涵知道后依然哭闹不止,哭喊道,我要让爸爸滚出去,因为玉米是涵涵的最爱……很惊讶这句话竟然是出自一个五岁孩子之口,只因为那是她喜欢的东西,所以任何人都碰不得,不论这个人是爸爸、妈妈、奶奶,还是其他小伙伴。
可以发现,孩子的这种表现并不是偶然,或许长期以来,在她小小的世界里,这就是她所认为的“办法和规则”,只要哭闹就能摆平任何问题,何乐而不为?
02
这也让我联想到了最近看的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里的一幕。
梅婷两岁半的女儿快快不爱喝牛奶,有一次在喝奶前,她趁妈妈没注意,悄悄吃了爸爸给的一块饼干,之后就更加抗拒喝奶。妈妈和爸爸想了一个主意,让妈妈假装惩罚偷偷给快快饼干吃的爸爸,惩罚不让爸爸吃午饭。爸爸借机告诉快快,如果快快愿意把奶喝了,妈妈就可以不惩罚爸爸。
本来这听上去是个挺好的主意,谁想小机灵鬼快快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直接就给拒绝了,之后任爸爸再怎么恳求都没用,快快就是不愿意喝奶。最后,爸爸以看动画片做要挟,告诉快快只有喝完奶才可以继续看动画片,随即暂停了电视的播放,结果快快马上哭闹不止……梅婷夫妇为了安抚快快的情绪,没有直接处理问题,而是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开始摆弄起小飞机,逗孩子开心……
有一次,快快爷爷到访,看到一边喝奶一边趴在床上看平板的快快,随即出来阻止,并开始跟快快讲道理。可小家伙快快可聪明着呢,马上出去搬救兵,找来了奶奶。最后,奶奶把爷爷赶出了房间,让快快躺在床上舒舒服服的喝奶,而自己则用手高高举着平板,方便孩子躺着看动画。
03
为什么孩子们总能轻易赢得胜利?
因为他们都很聪明,知道大人们的弱点,也知道用什么方式可以更好的达成自己的目的。但这是孩子们的错么?或许错的还真的是大人……
因为你的妥协,让孩子无法正视自己的问题,从而慢慢养成了坏的习惯。要知道,妥协的爱不是真正的爱,想做一个好妈妈,就请先牢记这一点。
妥协的爱是溺爱,是一种不理智的爱。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溺爱是家长和儿童关系上最可悲不过的东西”。因为“受这种态度培养的儿童不会懂得,在人与人的共同生活中有‘可以’‘不可以’‘应当’这些概念。这种儿童觉得,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可以的。他变成了任性的人,生活中的少许困难,对于他都会成为无力承担的重负”。这种母鸡爱小鸡似的“本能的、不理智的爱”只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孩子来到世上就需要学会去试探世界的边界,对孩子的心灵发育而言,妈妈的这种“不妥协”的坚守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它,孩子才能知道,行为的边界在哪儿。她需要知道打骂爸爸是不对的,需要学会面对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分享,学会尊重和考虑别人的感受,还需要学习很多……
然而你的一次次“妥协”,却间接剥夺了她学习成长的机会。
在她还小的时候,你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她,对于她喜欢的就更是如此,家里人从来都不碰,全都留给她。于是,在最适当的年纪,她也丧失了学习分享最好的机会。渐渐的,在她的固有概念里,独占也变成了一种理所当然。
你习惯不断催促孩子,本意是好心提醒,可非但没达到效果,自己心累不算,还被让孩子当作了耳旁风,嫌你啰嗦。天天如此,倒不如放手让孩子试试自己去独立承担后果。不论是上学迟到,还是没能按时完成作业,这些都是她应该学会去承担的。
孩子哭闹时,与其转移注意力想办法逗她开心,倒不如跟她一起正视问题,共同讨论协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告诉她,哭闹无法解决任何问题,逃避更不能。
另外,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必须提前达成一致,不能标准不一,不然不仅容易起争执,也容易让孩子钻了空子。
看过这样一句话,“恰当的约束”是一种艺术,多一分则苛,少一分则溺。
或许妈妈们也是时候该放手,让孩子大胆的去探索世界了,因为只有让她们自己去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共勉。
安若木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