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位慈爱的长辈语重心长的教导高一的孩子说,“如果你报了古筝班,就要有计划的练习,避免最后考试弄得没时间”,这确实是非常好的建议和提醒。但是,后面的话语就开始声调越来越高,情绪化有些严重,教导的内容也开始变化了,“你怎么老是这个样子,做事要么计划不充分,要么承诺的事情随意就放弃了,要是一直养成这种习惯,那你将会一无是处……”这时,刚开始还勉强聆听的孩子,看着堆积如山的作业,愤怒的“哼”了一声,把手里的东西重重的一丢,摔门而去。
曾经听人调侃说:“世界上是有种冷叫妈妈觉得孩子冷”;还有一句俗话是:“世界上有一种爱叫长辈认为为了你好的爱”;那么推展开来,可能也会有一种如文中开头般的长辈“以为在正确教导孩子”的提建议的方式了。
按照《弟子规》的原理,“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通常是说小辈规劝长辈改过时的注意事相。但是,“妻子贵也,敢不敬乎”,长辈对小辈有示范身教的职责,言行举止往往容易小辈模仿去了,在劝导和教育亲人方面也要懂得“谏悦而不僭越”的规则,毕竟我们劝谏的目的是支持孩子成为可以更好飞翔的独立个体,而不是让他们变成对长辈们言听计从的附属品,更不能任意挫败孩子的自信心。
在本文开头的沟通案例中,开始时长辈是在提醒和沟通“内容和方向”,即“报了古筝课,就要有计划和练习,避免缺乏有效练习而浪费了课程费用和考试费用,也要留意不要让这种做法成为一种模式和习惯”,这就是很精准和正向的一个表达了。
只是在面对面沟通时,涉及到肢体语言、声调与情绪及语言内容等综合环境时,这位长辈说着说着就把自己过往的评判和情绪等等爆发出来,在担心的情绪和长辈式居高临下的习惯推动下,把最初的建议升级成了“僭越”,开始加入了过去、未来和负面的判定,让一个普通的沟通升级为“台风式”的冲击波。
我们耐心的一起复盘下“越位”沟通的情况。“你怎么老是这个样子”,这很可能把一次或少次发生的情况说成“老是”,这种以偏概全的放大,造成了第一层台风效应,造成了沟通偏离了事实本身的断档和对错的假设判断!同时,这个样子究竟是什么样子,是指哪一部分呢,没有准备,没有计划,还是可能未来考试会低效,这只能说明似乎哪里有错了,却很难让孩子明白究竟哪里错了,反倒会引发迷茫、担忧、奇怪和莫名其妙,却无法导向正确的行动和改善,又创造了另外的好几个乌云!。“要谏悦,不要僭(jian)越”(483)
接下来“做事要么计划不充分,要么承诺的事情随意就放弃了”,这两句再次以偏概全,做事和弹古筝完全是两个概念,承诺的事和有计划去练习古筝也不是一回事;随意就放弃了又是一个很不确定的判断,一则现在还没有到古筝考试不能说是放弃,二则也无法判断是随意放弃还是学校作业太多有计划的放弃,没有基于事实的求证和沟通,而变成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居高临下的误判与指责,很可能让对方有一种无奈和百口莫辩的错觉。
“要是一直养成这种习惯,那你将会一无是处……”这句就完全是放大了担心、恐惧,并且在任意的作出非正确的因果关系的逻辑判定,如何敢确保“一直养成这种,将会一无是处”呢,是哪种习惯呢,如果有计划、有策略的抓高考而放弃了古筝考那是一种轻重缓急的战略选择,那样的习惯不好么?如果一直养成报了名而没有做计划和准备,结果去考古筝时发挥不好了,在教训中引以为戒,一辈子从中受益的话,那又怎么算一无是处呢,何况“一直”养成的习惯是指多久算一直,是三个月、一年、十年呢?“将会一无是处”其实和“养成某个习惯”没有绝对直接的线性关系,这多少有强势的不可理喻的推理的多重假设,话虽短却很容易让瞬间接触的孩子大脑解读不明白,从A事情如何能推出未来的Z事情,根本就是哪里和哪里的风马牛几乎相关极小的小概率事件,如今却振振有词了!
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有话好好说,把正确的话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表达出来,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曾国藩先生年轻时曾经因乱说话或不知道说话的分寸,吃过不少亏,甚至差点被砍头。后来他制定了九字戒条来修炼自己,核心是“戒多言、戒愤怒、戒贪求”,如果在沟通的时候不能有效管理好肢体语言、情绪、贪念和沟通措辞的精准,还是要等到心平气和并有足够精准的觉知时才展开沟通,千万不要“在自己不确定是否正确有效时”就任意的“僭越”沟通。如果确实要及时沟通,曾国藩也经常采用书面文字如曾国藩家书等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容”,避免情绪化和过于贪求对方的“回馈”,尽可能让自己利于不败之地再谨言慎行的沟通。
若想经常的喜悦幸福,不妨多一些“愉悦的谏言”,付出什么往往会收获相应的反作用力,好的种子会开花结果的;若想避免不必要的风险乃至逆反的沟通效果,不妨少一些“偏离恭敬心、平等心的随意放纵的僭越”式的表达,越位的人一般会吃黄牌或红牌,严重的还可能会彻底“闹掰”。“言适可,勿过则”,更何况“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至亲至爱的人更要吉言善语多一些为上上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