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794147/d298309d3ca6957b.jpg)
2020年1月2日 星期四 阴
我国传统文化里:长兄如父。《论语》里讲:便意味着哥哥疼爱谦让弟弟,弟弟要尊敬哥哥。可如今,事情不是愿望中的样子啊。有时候老二总是眼馋哥哥该有的东西,比如校服、圆规、三角尺……所以经常看起来跟哥哥的同学似的。哥哥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他有我也得要。
比如今早上,给老大倒了一杯槐豆茶。老二也喊渴,便倒了一杯他喜欢的菊花枣茶。可今天,他不喜欢了,就要哥哥那样的。
我给倒了,也开始了叨叨模式。
“就看哥哥的好,哥哥的什么都好!那就要学哥哥:抽空就看书,播音主持学的好……”老二当场就学哥哥练声,老大不动声色的洋洋得意。
桌子上的两块面包,老大昨天吃剩的,他不记得了。他选择了一块大的,老二说:我等着哥哥先拿的!老大说,我会留一半给你的。
果真如此,他留了一半给弟弟。两块面包,没有争抢,互相谦让,早餐愉快。我很纳闷,不太适应眼前的画风。为什么这么谦让,难道是我刚才的“糖衣炮弹”起了效果?
更常见的画面是:比老二大两岁的老大,喜欢向父母告状弟弟的坏行为,希望弟弟被批评!在弟弟挨批评时,发自内心的幸灾乐祸!喜欢贬低弟弟的学习水平……全身洋溢着弟弟就得挨批评的口号!潜台词便是:凭什么老时训斥我?!
老大的同感吧:弟弟妹妹出问题,我们总是挨训!好像都是我们老大惹的祸!
但作为老大出身的爸爸认为老大理所应当让着弟弟、疼爱弟弟,所以他经常因为老大没有哥哥的样子而训斥他,结果老大更加“讨厌”弟弟,好多事情不仅不谦让,反而争得很“过分”,再被训斥,恶性循环,家里的餐桌上经常不和谐。
哲学上讲:万物相互联系的,有因必有果,就像家里的灯,除了总闸,不同的开关开不同的灯。内在的联系就像家里的电线一样,真真切切串联或并联着,只是我们看不到。我们让孩子感受到爱、表扬、鼓励等正念,孩子释放出的是爱、分享、快乐……相反,我们习惯性的斥责、贬低……唤醒的孩子内心的郁闷!
突然想起一个实验,冬天在外面放两盆水,对一盆水说赞美的话。对另一盆说脏话!结果结冰后被赞美的那盆水冰花很漂亮~被骂的那盆冰花很乱很乱。如同《圣经》里说的:话语是有权柄的。
仿佛父母表扬他是什么样子他就是什么样子,父母批评他是什么样子他就是什么样子。
戈培尔1946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的演讲中提到“谎言说过一千遍就成为真理”,这跟我国文化中“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一脉相承的。一次或一人说都掀不起浪花,多次或多人便足以掀起浪潮。
一件事情重复多了,成真了。仔细探究,是有根源的。父母的嫌弃、训斥、对比等负面情绪打开了孩子内心的负面情绪,他愤怒、敢怒不敢言、怨恨……一定伺机报复,即使不报复,也不愿意疼爱让他不爽的人。
孩子渐长,相伴的时光渐少,愿在一起的岁月里我们彼此能够“打开”美好的开关,家里温暖如春。
想起了纪伯伦的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希望我们父母能像孩子那样无邪纯真地笑,那样轻易地原谅……而不是把负面情绪随时随地渲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