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打发时间,去看了两个展。
一个在浦东喜马拉雅的画展,央美毕业的画家,寥寥几幅画,莫名所以,文字描述也必须玄乎,全部看完大约十分钟。里面还有一幅巨大的投影,放着一段黑白而模糊不聚焦的视频,几个人坐着默默地看,我心疼那视频,更心疼观众,能哲思成这样的视频,得有多不把观众当回事。
这个展告诉我:人生如逆旅,一瞬间,随便吧。
展览的名称就是病句好不好?“仿佛”不就是“若”的意思?
下午去了位于汶水路的遇见博物馆,朋友圈一直做广告的是同一个博物馆的另一个展。不去不知道,去了才知道朋友圈的力量有多大。幸好我看的是央美毕业生的邀请展,一群刚毕业的艺术家的作品,比不上“毕加索”,所以看的人少很多。
保安对门口排队的人说,至少一小时幸好是央美,真好!而且又是央美,上午蔡倩倩也是央美,好巧。最巧的是,展览的第一幅作品也是“跳水”,和喜马拉雅的第一幅竟然一样,是寓意某种社会状态吗?
一群有才华的毕业生,布展也精妙,看得很开心。年轻人的锐气和晦涩几乎与生俱来,有些完全莫名其妙。我附庸风雅,自认为看过双年展的人,再怎么莫名也不会惊讶。一同看展的人,盛装打扮过来的年轻人居多,他们领悟力强,共情能力强,会看出同感。年老的也有,也都会仔细看作品和介绍,不会乱点评,更加不会批评。
这么多年变化很大。一个是整个社会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从看展这种小事上能够强烈感受到,上午那个只有几幅画的展览,来看的人也纷纷,下午更加人潮汹涌。大家会觉得看博物馆看展览是涨学问,是必须,而不是点缀。是啊,也许家里的小孩从幼儿园小班就开始涂鸦,也许年近半百的自己也忍不住在白纸上临摹点小品。第二个变化,不再有人大庭广众之下大声点评,不管看懂看不懂,都知道那是艺术,是有内涵的。看不懂的,也会用心去感受,也会在沉默去喜欢或者去讨厌,谁说喜欢的一定要看懂呢?
上午在喜马拉雅,有个大姐领着孙子看展,画面上一圈小娃娃。孩子说,一个长颈鹿。确实画面正中有个孩子的脖子特别长。大姐问娃娃,好看吗?小朋友大声回答,好看。
好看,好看不就得了!
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确实如此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