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将天地称作婆娑世界,意为“堪忍”,我们每一个人活着都会有烦恼压抑其中,无法倾吐。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说过:“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但它会逐渐给你带来好处。”人要获得某方面的成就,必须学会忍耐,从某种程度上说,忍耐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必需。这个忍在佛法修持里是一个大境界。大乘的佛法,则必须“得成于忍”。忍是一个人获得成就的不可回避的路程。
山里有座寺庙,庙里有尊铜铸的大佛和一口大钟。每天大钟都要承受几百次撞击,发出哀鸣。而大佛每天都会坐在那里,接受千千万万人的顶礼膜拜。一天夜里,大钟向大佛提出抗议说:“你我都是铜铸的,可是你却高高在上,每天都有人对你顶礼膜拜,献花供果,烧香奉茶。但每当有人拜你之时,我就要挨打,这太不公平了吧!”
大佛听后微微一笑,然后,安慰大钟说:“大钟啊,你也不必羡慕我,你可知道吗?当初我被工匠制造时,一棒一棒地捶打,一刀一刀地雕琢,历经刀山火海的痛楚,日夜忍耐如雨点落下的刀锤……千锤百炼才铸成佛的眼耳鼻身。我的苦难,你不曾忍受,我走过难忍能忍的苦行,才坐在这里,接受鲜花供养和人类的礼拜!而你,别人只在你身上轻轻敲打一下,就忍受不了了!”大钟听后,若有所思。忍受艰苦的雕琢和吹打之后,大佛才成其为大佛,钟的那点捶打之苦又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
不光学佛需要行“忍”,一切成就也都来源于忍。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忍耐,他的思想至今在人间散发着理性的光芒,成为众人提倡的奉行之本。刘邦在取得基本胜利后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是忍耐,终成汉高祖一代帝业;项羽急不可待,最终却是霸王别姬,饮恨乌江。韩信甘愿受胯下之辱是忍耐,司马迁遭受宫刑著《史记》是忍耐。
人生总是如此,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事业失败需要忍耐,感情受挫需要忍耐,人生磨难需要忍耐,经济合作需要忍耐,人际关系需要忍耐,家庭生活需要忍耐。忍耐是一种执著,忍耐是一种谋略,忍耐是一种意志,忍耐是一种修炼,忍耐是一种信心,忍耐是一种成熟人性的自我完善。所以明代禅宗憨山大师就讲:“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廉下转身难。”
意思是:一个人学佛处处都是障碍,等于满地荆棘,都是刺人的。普通人的看法,荆棘丛中下脚非常困难,但是一个决心修道的人,并不觉得太困难,充其量被刺破而已!最难的是什么呢?月明廉下转身难。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进入这个苦海茫茫中来救世救人,那才是最难做到的。
明心禅师游方归来,见苦心禅院的学僧们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描绘一幅龙虎斗的画像,画面上巨龙于云端盘旋而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众僧多次修改,总觉不尽如人意,却不知问题所在。明心禅师见状,微笑言道:“动态不足。”学僧们欲闻其详,禅师道:“龙于攻击之前,头须向后退缩;虎作上扑之时,头必自下压低。龙颈愈屈,虎头愈低,冲势愈猛,扑劲愈大,此乃常性。”学僧们点头受教。明心禅师进一步指点迷津:“为人处世,参禅修道的道理也是如此啊。”学僧们闻言恍然大悟。
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只有低下头来!”人生在世,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应虚怀若谷,有如龙退缩,虎低头。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高下相倾,进退有据,才能独立于世。
正如唐朝布袋和尚曾写过的那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波澜壮阔的大海之所以能够包容万物,笑纳百川,深远伟大,关键在于其位置最低。位置放得低,所以能从容不迫,能悟透世事沧桑。
苏轼有一首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一首和诗。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先有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辙的原诗意在怀旧,只因渑池这个地方,兄弟二人于嘉祐元年一同应举之时,曾途经此地,借宿于奉闲和尚的僧舍,兄弟二人还共同在寺壁上题诗。嘉佑六年(1061),苏轼赴凤翔任职,苏辙送之至郑州,不舍手足之情,遂作怀旧诗赠别。而苏轼途径渑池时,往昔似历历在目,又似水无痕,便提笔写了这首和诗回寄。
本诗首、颔二联禅意颇浓。苏辙在诗中说“共道长途怕雪泥”,一言人生艰难,又言人生无奈。而苏轼顺其思路而下,人生何所似?只道是“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在世,所有行止皆如大雁落在雪原上点点爪痕,禅家以“空中鸟迹”来昭示无物常驻或虚空短暂的意境,素来是惯例。
《五灯会元》云,“雪霁长空,迥野飞鸿。段云片片,向西向东。”
《华严经》亦云:“譬如鸟飞虚空,经百千年,所游行处不可度量,未游行处亦不可量。”
天衣义怀禅师曾云:“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必。”
苏辙叹息如今置身官场,独自宦游索然无味,孤立无援又身不由己,马走累了尚能嘶鸣两声,而人却只能沉默忍辱,实属不易。面对苏辙的叹惋,苏轼回应了自己积极与旷达的人生态度“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当年去往渑池的路,其实依旧是苦不堪言,山长路远,马匹不幸死在了渑池以西,不得不换乘毛驴,缓缓行路。直到后来,驴也累得坡了脚,人也困倦至极。当年的路或许并不比现在好走多少,昔年为求功名赴京赶考,十年寒窗之途又怎会真的一帆风顺?而今苏辙怀念昔日美好,哀叹如今不易,不是过去真的有那么好,也不是现在真的有这么差,只是他未能明了禅家“不住于相,而生其心”的道理。心随境转,自然烦恼丛生。
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一些需要忍耐的事情,不妨把这些事情借以历练自己的心智,学会忍耐,在生命历程中实践忍耐,时刻提醒自己:头要低,但腰须挺。因为低头是隐忍,腰挺是尊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