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家庭教育亲子教育心理
解读孩子的心理 | 任性

解读孩子的心理 | 任性

作者: 岭月松风 | 来源:发表于2017-10-04 19:22 被阅读1292次

任性是培养孩子归属感的最佳机会。

为了得到,我有三招,哭逃和闹,等你妥协,我就变好。

孩子任性,那家庭中难免充斥着关于“归属”的战争,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为了得到某样东西,如:看电视、玩游戏、玩具、零食、甚至只是你的关注……而穷尽办法,撒泼打滚,冷眼相对,让你感觉到纠结、崩溃,最后没办法只能妥协,最后孩子赢得了这场战争。如果坚决不妥协,那么孩子会寻找让你更加崩溃的方法,让你不得不妥协。

一、孩子什么时候开始任性的

从孩子学会照镜子开始,他便真正成为了人,有了自我意识,那么生活中的一切细节都在构建着孩子的思维与行为模式,而任性的行为模式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学龄前的孩子需求大多是生理性的:吃喝拉撒。这时候,孩子又不会说话,他能用什么方式去提出自己的需求呢?

很多家长的答案是:孩子有需求,就会哭,想上厕所会哭,想吃饭会哭,想喝水会哭……

如果,您是这么认为的,那么对不起,您的孩子已经开始了他的任性之旅。

你的态度是孩子任性的起源

孩子任性与否与父母,与妈妈的合作能力有大关系。合作能力强的妈妈能读懂,至少愿意花心思去解读孩子的需求,他们不仅看到孩子的生理需求,还看到了孩子探索世界的需求。这时,孩子非常愿意去探索表达自己需求的方法,他与妈妈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孩子会“发明”出各种属于母子之间的特殊手势让妈妈看懂他的需求。合作能力弱的妈妈只会想当然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判断孩子的需求,一旦没猜中,就会转而给孩子贴一个不听话的标签。这是,孩子已经放弃去探索跟妈妈合作沟通的手势,因为妈妈根本读不懂,他找到了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哭闹,直到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为止。这便是孩子任性的起源。

任性的孩子只懂得用单一的方法满足需求

经常忽略孩子感受的父母也会让孩子更任性。忽略给人不被尊重,被抛弃的感受尤为强烈。在常识里,我们总认为被打被骂被打击是最难受的,其实不然,当我们被忽略的时候,才是对心灵最大的伤害。可以跟您的配偶或朋友做一个互动,您跟他谈你的理想或烦恼,第一轮无论你说什么,他都要否认你:“你不应该这么想,你这样是不对的。”第二轮无论你说什么,他都要忽略你,玩指甲,看天花板或者玩手机。你会发现,被人否认的时候,你至少愿意跟对方进行辩论,而被忽略的时候,你内心是一句话也不想跟对方说的。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忽略是无意识的,需要我们去意识到我们容易忽略孩子的情景,经常忽视孩子哪些方面。

父母忽略孩子的情景

记录一下生活中发生这些情景的时间,如果这些情景充满了你的生活,那么孩子基本就活在被父母要求和被父母忽略的世界里,基本没有高质量的陪伴。

父母常忽略孩子的提问和感受

父母总是在无意识中强化孩子的任性行为,最常见的莫过于父母用威胁或者忽略、遗弃等行为让孩子感到害怕,以此让孩子学会“懂事”。

7岁的阳阳是一个极其任性的孩子,凡是他想要的,就一定要把它要到。玩具、手机、零食……只要阳阳此刻想着要,没有他要不到的。有一次走到路上,阳阳看见有卖烤串的,马上说要吃,妈妈一开始和阳阳说道理,不卫生,准备吃饭了,可阳阳不听,马上开始大哭,在地上打滚。妈妈觉得很不好意思,不想当众出丑,就提醒阳阳别人都在看着呢!谁知阳阳哭得更大声了,就要就要!妈妈只好妥协,可妈妈没有带钱,她告诉阳阳,欠他一次,下午买给他。可是阳阳不领情,依旧闹着要吃,甚至开始打妈妈。妈妈简直崩溃了,只能无奈地威胁孩子再哭就不要你了,然后起身离开。这时,阳阳仍然在原地打滚,哭声响彻云霄。妈妈没辙了,打电话给爸爸,爸爸过来给孩子买了烤串,回家的路上,爸妈不停教育阳阳,阳阳不哭不闹,毫无表情地吃着烤串……

您认为,上述案例的父母是对孩子严厉呢?还是溺爱孩子了呢?很多时候,父母明白应该给孩子规则,应该不严厉惩罚孩子,也不溺爱孩子。我们听过很多言论:孩子那么任性,就是你太压制他了;孩子那么任性,就是你太溺爱他了。实际上,严厉和溺爱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两种方式都会强化孩子的任性行为。

二、关注点在归属感

理解孩子的任性行为必须把我们的关注点放在归属感上,换言之,孩子任性行为是在告诉家长,他需要您的帮助,帮助他培养内心的归属感。如果在家庭中孩子没有获得足够的归属感,那么他们就会通过任性的方式索取他需要的归属感。

15岁读初三的婷婷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她跟了爸爸。爸爸特别疼爱女儿,什么都愿意满足她,迁就她,因为爸爸希望这些来让女儿获得归属感。可父女之间还是经常发生矛盾,甚至彼此恶言相对。这次,他们因为中考填志愿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爸爸希望女儿冲一冲名校,或许能超常发挥,而女儿希望稳一点,只要不失常发挥就行了,其实双方都有道理,可最后演变成了爸爸说女儿:“你就是胆小。”女儿说爸爸:“你从来只会用自己的想法支配我。”然后,女儿离家出走了……找回女儿后,爸爸只能妥协。

面对这样任性的女儿,如果您是这位爸爸,您会怎么做呢?这位爸爸也知道孩子需要归属感,他的做法是尽最大可能满足女儿的需求,一旦女儿的需求是无理的,那么爸爸就会陷入两难,一方面他不愿意让6女儿伤心,一方面他又知道没点规矩,想要什么就一定要的任性行为是不能助长的。所以,这时候,爸爸只能看着办,首先先以慈母的姿态跟孩子讲道理,苦口婆心劝导孩子:“孩子,你这样可不行,出到社会没人会像你爸一样迁就你的。”不见效之后,再以严师的姿态要求孩子:“听我的,不许任性了!”最后还是无效之后,爸爸简直崩溃了,他面前的路只有两个,要不跟孩子热战冷战到底,这是一场不会有尽头的战争,要不自己投降结束战斗,结束这让人崩溃的一切,寻得一时的安宁。

您要是面对这样的情况,会如何选择呢?您应该可以看到,无论如何选择,都是会把归属感推向更加任性的一边,这无助于培养孩子的归属感。

什么是归属感?归属感即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一个团体接纳时的感受,家庭归属感则是一个人能否长期在社会中体验到归属感的基础。在家庭关系中缺乏归属感的孩子:

1.容易出现适应焦虑或障碍。比如分离焦虑,不愿意去新学校。

2.人际交往能力差。孩子没有能力去体会在班级中的归属感,很难同学也很难形成良好的团体互动,社交圈子窄。

3.情绪易变,破坏规则。孩子无法适应班级规则,也读不懂破坏规则后被惩罚的意义,情绪反复无常。

4.责任感不强。不愿意去承担责任,喜欢逃避。

5.缺乏兴趣或三分钟热度。无法对一件事情保持持续的热情和专注。

6.性早熟或过度依赖。要不封闭自己,通过上瘾的行为获得归属感,他们对性的关注和好奇心也很强烈,要不过度依赖,迟迟不肯跟父母分床睡。

试想一下,把您放到一个黑暗的荒郊野外,您第一个想到的是找什么?一定是找亮光,因为亮光代表着有同伴,代表着安全。归属感就是你一想到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时就心理感觉安全和踏实。任性的孩子不是没有归属感,而是他们获得归属感的方法很单一,这个方法就是“任性”,他们没有办法在家庭社会中,在关系中获得归属感。也就是说,每当孩子的心感觉孤独或者无力时,他们没有能力去寻找光亮(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心情、寻求帮助、自我疏导和解释),而是躺在原地打滚、哭闹(任性),因为他们清楚,只有坚持这样,才会换来父母的关注、关心和关爱。

知乎社群提问“小时候缺爱成年后如何解决?”已经有近7万浏览量和5000多个回答,归根到底,缺爱的感觉即找不到归属感,不仅孩子如此,父母也曾经是孩子,随着他们成为父母,归属感的重建并没有随之发生,而且这种“缺爱模式”同样会传递给下一代。要重建孩子的归属感,父母一定要先自我成长,先重建自己的归属感,下列表格是父母重建归属感的法则和步骤:

父母重建自己的归属感

归属感与爱的能力息息相关,爱的能力分为爱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缺乏爱的能力的人要不疯狂地为爱人付出,同样渴求爱人这么对待自己;要不对爱的感觉敬而远之,不敢触碰。缺乏爱的能力的父母对待孩子只有两种方式:严厉和溺爱,在他们心中,听话就是爱,不听话就是不爱。重建孩子的归属感,父母必须自己先努力,提升自己的归属感和爱的能力。下表根据重塑归属感的几个步骤提炼出一些锻炼方法供父母进行实践。

积极冥想,细数归属,并不要冥想把冥想想得很神圣,遥不可及,其实,积极冥想就是不断地进行积极自我暗示的过程,也就是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重建归属感的语句练习可以参考:

“我愿意每天花5分钟时间好好想想我今天所得到的。”

“我的亲人,好友,今天接触的每个人给我带来的体验。”

“我今天所经历的心情,无论是感觉很好的,还是糟糕的,都是今天我所经历的,都是我所得到的。”

听听我父母的过往,找时间听听长辈,父母经历的故事,了解自己出生的过程,了解父母经历的关键事件,他们曾经生活的环境。您会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总是一个人,也会更加理解自己的父母。

三、积极的应对方式

面对孩子的任性行为,有没有马上可以用得上的,具体有效的方式方法呢?答案是有的。接下来,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工具,一边操作,一边去理解如何重塑自己孩子的归属感。

孩子开始任性时,他一定会用你最无法接受,让你崩溃的方法,您的情绪一定不会好。这时,带着消极的情绪,您的脑子里就只会想一件事情,就是赶紧让这一切烦人的事情消失。这时,便中了孩子的“圈套”,您不得不选择“顺从”孩子来结束这烦人的一切。当遇到孩子任性的场景时,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先让自己平静,至少没那么烦心,然后用平和与坚定的态度让孩子看到你的界限,最后,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第一步,遇到孩子任性行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方法如下:

行动平静法,通过一些外在的行动让自己不至于崩溃,比如深呼吸,大口咽口水,闭上眼睛,体验自己当下的情绪。当然,这些方法在刚开始是不那么见效的,因为当孩子看到你做出这些行为时,他会任性得更厉害。千万别放弃,多尝试平静自己,再进行之后的方法。

理智思考法,通过自我暗示把孩子任性的行为看成是对于父母自己的一个挑战和孩子的一个机遇,坚信自己如果用了如下的方法能够改变孩子。

第二步:让孩子看到你是有边界,容不得他无休止任性。方法如下:

保持微笑,并不是真的对孩子笑出来,而是在孩子任性哭闹的情景下,自己对自己说保持微笑,这时你会发现至少你能相对冷静地对待孩子的任性行为,而不至于被消极情绪所控制。

眼神和肢体接触,尝试用坚定而柔和的目光看着孩子眼睛和鼻子之间的三角区,尝试把手放在孩子背部支持和安慰孩子,整个过程不说话。

言语坚定,态度随和,当孩子开始发现妈妈(爸爸)给予自己足够的积极关注,但用以前的方法无效时,他会停下来看看怎么回事?这时父母才开始说话,而且要先描述孩子感受:“你刚刚一定很难受吧,看到冰淇淋想吃得不到的感觉的确不好受。”然后言语坚定,态度随和地表达家庭规定:“一周最多吃一个冰淇淋是我们的家庭规定,是必须要做到的,我相信一开始有点困难,但是你能做到。”如果孩子继续任性,那就一直第一和第二步循环。

第三步: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眼神或拥抱支持,告诉孩子我们爱他,很多父母一定要孩子示弱之后才肯罢休,这也是孩子坚持任性的原因,谁都不想公开承认自己的不对,承受愧疚感。比如“你答应我以后不能这样。”“你快点对我说对不起。”等等,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任性。重复第一和第二步之后,观察孩子是否意识到家庭规定和妈妈底线是不能触碰的表现有:哭声变小,开始观察父母的表情,慢慢停下任性行为……这时,并不代表孩子意识到了任性没有用,他是在确认是否真的不能任性了。此时父母要做的很简单,先给予孩子眼神或拥抱的支持,然后只用说一句话:“妈妈(爸爸)一直在这,妈妈(爸爸)爱你。”这句话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同样适用。

坚信爱与边界是可以分清的,有的家长可能会想,都满足不了孩子的要求,还说爱他,他根本不会相信的。这时想想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例子,诸葛亮是如何欣赏马谡,可军规不可破,只能斩首。我们同样很爱孩子,可家规同样不可破,父母自己也不可破,孩子的任性触碰到了家规,父母一方面需要履行家法,另一方面又要让孩子看到父母对他的理解和爱。(至于如何制定合理的家规,会在“解读孩子的心理-叛逆”这一章讨论)这其实并不难,主要是父母要多在内心进行爱与边界的区分练习,如:

1.孩子犯错

爱是关注孩子的犯错的原因,边界是犯错要收到惩罚。

2.孩子任性

爱是关注孩子任性时的感受,边界是坚定告诉孩子无法用这种方式获得所需。

3.孩子不听话

爱是关注孩子被指令后的心情,边界是这件事是否是必要去做的。

总之,面对任性的孩子,父母要先态度温和,意志坚定,让孩子感受到爱和边界,有时找方法能短期见效,可归根到底是父母和孩子归属感的缺失,多进行自我成长练习,慢慢孩子便不会任性了。

保持微笑,坚定强调,家庭规定,最后拥抱,立即见效。

相关文章

  • 解读孩子的心理 | 任性

    任性是培养孩子归属感的最佳机会。 为了得到,我有三招,哭逃和闹,等你妥协,我就变好。 孩子任性,那家庭中难免充斥着...

  • 解读孩子的心理 | 拖拉

    拖拉是培养孩子节奏感的最佳机会。 一开始,我不想做,可不得不做;然后呢,我想去做,可害怕去做;最后了,我不知道,我...

  • 【亲子心理】怎样纠正孩子的任性心理

    心理导读:有些孩子不断地向父母提出“我要”的要求,自己想做的事必须家长全部满足,甚至不考虑父母的感受,这些任性的心...

  • 解读孩子的心理 |网瘾

    网瘾是培养孩子价值感的最佳机会。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为何为了爱情,生命都可不要,...

  • 《解读孩子爱模仿的心理》

    模仿敏感期:模仿敏感期对于孩子的发展很重要!千万不要错过了让孩子提高智商和情商的最佳机会。 当孩子开始不停的模仿别...

  • 任性的孩子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从不听大人说什么 我只想做着快乐的事 我喜欢把时间 ...

  • 任性的孩子

    任性的孩子 总有特权 不顾你我 不顾他 有人庇护 有人责骂 幼稚得不像话 可爱的发了芽 当生活揭开面纱 看似残忍得...

  • 任性的孩子

    孩子 任性的孩子 被父母惯坏了的孩子 你总是和父母对抗 以此逞强 我们说左 你偏偏说右 明明是为你好 你却偏偏拧巴...

  • 任性的孩子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好像从来没有做过忤逆父母的事情,但慢慢长大后,发现自己越来任性了,体现在自己会...

  • 任性的孩子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的英语成绩不是很好,为此,他家长费了很多周折让他复读,一开始时他也下了很大决心要把英语成绩提上去...

网友评论

  • 舒郁心:我不知道该提什么建议,就说说关于我家的家庭教育吧。我记得网上曾有过一个有趣的家庭地位榜“孩子 妈妈 狗 爸爸”而我家是“妈妈 爸爸 我”我跟我爸的位置随我妈的心情不停调换,您可能会不相信,但是事实确实如此。所以我觉得自己是个任性不起来的孩子,我妈才是那个任性的孩子。我小时候,连娇都不会撒,甚至有时害怕回家,我也任性过,做错事总会遭到一顿暴打。小学的时候我的母亲就极度重视我的成绩,其他的她都不大关注,于是我跟她讲什么其他的事她都不愿意听,那时我便觉得,家根本就不像书本里说的,是幸福的港湾。他们的教育方式,让我变得懦弱胆小而自卑,我对他们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们冷笑得说:为什么你要怨我呢?你怎么不找找自己的问题? 我无法回答,甚至开始认同。
    舒郁心:@家庭教育teacher黄 我很希望我的妈妈能够多看一些教育类的图书,但是她确实不喜欢看,甚至只是一篇文章她都没有耐心。但是她对于她的工作认真负责,可以说是很少有人能达到的境界,所以她也确实很累。因为她情绪变化快,十分易怒,我曾劝我妈去学一些书画,或者看看电视剧来调节情绪,但是她都以没有时间搪塞,其实我妈工作负担并不重,只是她喜欢考虑得过多,做了许多分外的事。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劝她
    岭月松风:@舒郁心 谢谢您真心分享自己的经历,确实是这样,任性的孩子背后一定会有一个任性的家长。所以我的文章都是让父母意识到要自己改变的。
  • 陕州嘻嘻:很实用,谢谢有你的分享!✊✊😊
    岭月松风:@心雨_c3fd 感谢,这是一个系列,希望您持续关注。
  • 32a02ac9115b:1.认知:
    -孩子任性的根源是缺乏归属感,父母是主要的责任人。
    -解决孩子任性的核心是用爱的能力去培养孩子的归属感。
    2.表达:
    (1)标题:清晰点明主题,有点系列文章的味道。
    (2)结构:
    -任性的来源、核心和应对措施,符合读者的理解顺序。
    (3)素材:
    -例子:对已有孩子的父母来说很有共鸣,都是日常生活例子。
    -类比:暂未发现。
    -金句:暂未发现。
    -排版:文字风格偏向专业论文,挺喜欢图片的画风。
    蓝色winds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期待回复,谢谢!
    写作路上,愿一同成长!:grin:
    岭月松风:@蓝色winds 主要看您写的哪类文章和定位吧?比如我的文章,基本都是自己思考和创作的,因为也很少其他资料。就像画画一样,你只能知道自己大概画的内容,具体画成怎样,还要看写的时候的状态。当然,心中的提纲不能少。
    32a02ac9115b:@心理学teacher黄
    感谢您的回复!
    我自己正在摸索个人的写作系统,离专业还有好长一段距离呢。阅读了你的之前几篇文章,感觉家庭教育方面的收获不少,可以看出你不浅的思考功力。
    关于金句和类比,我现在的做法是通过阅读好的文章收集,积累的同时尝试模仿造句,有时会有灵感迸发。
    出书是一个很好的知识输出,我致力于建立写作系统,也是希望可以借助系统输出自己的知识产品。
    可否请教一个问题:
    写作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阶段,当你有了一个写作灵感的时候,你通常会借助哪些渠道和平台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处理成文输出呢?
    岭月松风:@蓝色winds 太感谢了,一起床就收到这么专业的回复。确实是一个系列,在简书发表就是希望得到各种建议,然后修改出书。
    我的立意是孩子每个不好的行为表现后面都是一种感觉的缺失,父母需要重新用积极的方式去解读它。当父母重新解读时,孩子的确就会悄然改变。
    还有请问一下,排比和金句一般怎么写呀。我只是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写了打油诗,方便父母记住方法。
  • 蒋双双:我不认为三岁之前的幼儿哭闹就是代表了任性,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天生人格气质,哭闹有时候是因为大人的忽视,天生抑郁气质的孩子会比较敏感,哭是正常的一种行为。大人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而且三岁之前的孩子就可以只通过大人的手势就能沟通交流吗?任性的孩子一般都是因为被看见的太少了,所以才会去做一些事情来引起大人的关注。
    岭月松风:@沐杭麻麻 是的,但也有很多很多缺乏合作能力的父母更本看不懂孩子的需要,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照顾孩子,这就是孩子任性的开始。
    蒋双双:嗯嗯,是的。一般被父母看见的孩子,父母都能第一时间懂孩子的各种语言。
    岭月松风:@沐杭麻麻 任性行为是孩子习得的条件反射,他们都不是故意的。父母培养了孩子满足需求的条件反射。
    手势不是孩子能看懂父母的手势,而是不任性孩子的父母会帮助孩子,教会孩子用手势去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孩子指自己肚子,说明要上厕所。
    谢谢您,我这部分应该没描述太清楚。
  • 岭月松风:啥情况,直接打赏。是给我的中秋礼物吗?
    大家多给些建议,我继续改得更好。这是为出书准备的文章,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現實世界: @心理学teacher黄 好的

本文标题:解读孩子的心理 | 任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xbo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