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是培养孩子节奏感的最佳机会。
一开始,我不想做,可不得不做;
然后呢,我想去做,可害怕去做;
最后了,我不知道,我想做什么。
一、孩子为什么拖拉?
我在朋友圈做了个小调查,列举了3个父母关注孩子需要优化的状态:拖拉、上瘾、胆小,希望大家投票选一个我先写。结果拖拉理所当然成为了“冠军”。
拖拉本身表达的是一个相对的情境,即谁相对谁(或者某些事情)拖拉,比如,您喜欢游泳,不喜欢跑步,我喜欢跑步,不喜欢游泳。当我们必须一起去进行一样运动时,如果去游泳,准备阶段我可能会埋怨两句,慢慢地找泳衣,有意无意拖一拖时间,就会让您感觉很拖拉。反过来,如果去跑步,不能去游泳,您的做法也会让我感觉很拖拉。同样的,对于父母而言,孩子只顾着玩,做个作业都磨蹭半天,要是我是孩子,专心做完再去玩多好!真拖拉。对于孩子而言,早上他兴奋地起床,准备去玩,而您还在呼呼大睡,他试尽办法也不能把您叫起床,反而还被骂了一顿。哎,爸爸妈妈真拖拉。所以,几乎每个人都拖拉过,因为不可能每件事情都是自己发起的而且是很感兴趣的。由此可见,所有父母关心的孩子对于作业拖拉,对于做家务拖拉,对于帮助他人拖拉都是孩子不喜欢去做但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孩子拖拉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三个字:不喜欢!不喜欢!不喜欢!
不喜欢第二种情况是孩子明明想去做,可是不敢去尝试。从举手回答问题到参加各种竞选活动,孩子的内心都很希望展现自己,可是对孩子而言,不成功的感觉就是全盘否认了自己,这种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慢慢地,孩子就会说一句类似这样的话:我去做肯定能做好,只是我不想做而已。这时候,他已经成为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拖拉成就了他追求完美的心。所以等孩子长大了,上了大学,开始工作,他可能会有很多好想法、好点子,但是总会把这些好想法和好点子拖没,因为在孩子心中,即使好点子可能带来成功,但万一失败了,努力就白费了,那还不如不去做。所以,孩子拖拉的第二个原因也是三个字:怕失败!怕失败!怕失败!
怕失败还有另一种情况,孩子明明知道自己有能力去做,按照计划进行就可以,也不会那么被动,比如孩子自己做好了每天什么时候之前完成作业,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一实践起来就又开始拖拉了。久而久之,孩子连自己都不相信了,他的不自信会泛化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开始是需要挑战的不愿意尝试或拖拉,然后有点累的也拖拉,最后任何事情都拖拉,甚至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开始拖拉了。拖拉仿佛成了孩子的伙伴,一旦离开拖拉,孩子便没有了依托,变得更迷茫。所以,孩子拖拉的第三个原因是:我是谁?我是谁?我是谁?
我是谁提问:为什么孩子玩游戏就不拖拉?
因为游戏战胜了孩子拖拉的三个原因。游戏的即时反馈机制、优质画面、强互动性和积极评价能让每个接触它的玩家喜欢上游戏,至少不至于讨厌。游戏的重复性让游戏没有永恒的失败,总会有成功的时候。游戏的排行系统、角色设定让孩子找到了游戏中自我的定位。所以,在游戏中,孩子不会不喜欢,不会怕失败,不会不清楚我是谁。
二、关注点在节奏感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拖拉?答案是找不到自己主动节奏感的孩子。这里所说的节奏感并不只是音乐节奏感,更多是良好自我感觉,自我主动性的节奏感。寻找自我节奏感的过程就像唱歌找调调一样,如果一下子找到了调调,就如火车一下子上了轨,顺畅无比,接下来的行为都是不拖泥带水的。如果总是找不到调调,或者根本不想去找亦或是逃避找调调,接下来唱的每一句自己和观众都会听得难受。每位孩子同样渴求找到自己的节奏感,甚至比成人更渴求。如果他总是在学习上“掉节奏”,父母要做的是帮助他找回学习的节奏,而不是抢孩子的节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喜欢拖拉孩子背后,总有如下类型的父母:
1、焦虑催促的父母
8岁的乐乐是家里的磨蹭大王,起床要人催,睡觉要人催,写作业要人催,吃饭要人催……什么事情都要催,而且要催好多遍才去做,不催就一定不会做。妈妈为此操碎了心,这么拖拉,该怎么办呀?妈妈每天都要叫,都要吼,这仿佛成了一个母子间的沟通方式,只要妈妈不吼,乐乐就拖拉。这样的生活太累了,该怎么办呢?
经常焦虑的父母的价值观是:眼下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跟我预想的有偏差,我就会看到以后越来越大的偏差,我必须在此刻将它纠正。也就是当焦虑型父母看到白纸上的一个黑点时,他们会想:万一这个黑点慢慢变大怎么办?这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我要想办法把黑点弄掉!弄不掉就丢掉……如此价值观让父母事事追求没有问题,他们害怕问题的出现。所以,当孩子出现了一点点拖拉表现,说:“我不想起床”“我想休息一下”“我想先玩一下”的时候,他的父母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他们会忍不住去催促,因为在他们心中,如果孩子不催促,那么他就会懒得一动不动,什么动脑经,什么家务事,什么上进的事情都不会做。于是,孩子就真的变成这样了,你不去催促,他就如此。
从节奏的视角解读这种现象我们就能发现,孩子根本没有自己的节奏,而焦虑型的父母总是通过焦虑来获得自己的节奏。焦虑的父母拖拉吗?其实也会有,他们对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是完全的拖拉甚至不做,比如认真聆听孩子想法,意味着要放下自己的节奏,认真倾听和帮孩子寻找自己的节奏,对焦虑型父母来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在咨询过我的父母中,绝大多数焦虑型父母都意识到了自己需要成长,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可当我回访他们的时候,绝大多数父母都做不到,他们总说:“我一看到孩子那个样子就来气”“我忍受不了孩子磨蹭的样子”……这时我会拿出“节奏”这个视角跟他们讨论,他们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很自私,总为了保持自己的节奏而通过焦虑、催促来伤害孩子。
2、事事包办的父母
5岁强强的妈妈是一个超人妈妈,只要能够帮到孩子的,妈妈就一定会尽可能做到,从早上起床开始,妈妈就帮强强选好穿好衣服,挤好牙膏,帮孩子刷牙,晚上回家帮孩子喂饭,带孩子上培训班。妈妈也不会浪费任何一次鼓励孩子的机会,每次孩子有一点好表现,妈妈就对强强竖起大拇指。而最近,妈妈的耐心越来越不足了,因为任何事情,强强都很拖拉,也不愿自己独立完成,什么都依赖妈妈。妈妈担心,等强强上了小学,会不会很不适应呀。
包办的本质是父母把孩子的生活当成了自己的节奏,节奏的轨道和孩子的一样,完全没有了自己的轨道。从衣食起居到学习成长,父母都必须加入孩子的体验之中。比如上培训班父母要坐在孩子旁边,老师提问,孩子在思考或者答不出时,父母忍不住把答案悄悄告诉孩子。孩子在学校被欺负,父母感觉自己被欺负了,直接找对方家长理论。孩子的任何选择父母都要进行干涉……这时,我们会发现孩子对父母是依赖的,可孩子又并不喜欢这种失去自我的感觉,做任何事情,他们都是被动的,慢慢地,不去叫他的事情,他便不会去做了。
包办型父母的孩子之所以拖拉,是因为他们知道,即时他们做成功了一件事情,也得不到很大的满足感,因为这件事必然有自己父母的参与,潜台词便是:我的功勋章里有父母的一半,甚至一大半。我从来没有自己的“秘密花园”,没有单单是我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成功。这时,对于任何一件需要努力获得成功的事情,孩子根本就不想去尝试,拖拉也是在所难免。
无论是焦虑催促的父母还是事事包办的父母,本质上就是在和孩子抢节奏,希望孩子的节奏能与自己所构想的节奏同步,由此来建立父母自己在家庭中的节奏感。所以,如果父母的节奏感建立是需要通过抢孩子的节奏才能获得,那么孩子就会开始用拖拉的方式去寻找自己的节奏。试问一下自己,一天的生活里面,你用了哪些方式寻找家庭的节奏?
改造与影响通过上表,我们就能看到父母寻找自我节奏感时是否“入侵”了孩子的节奏感。很简单,当您看到孩子拖拉时,如果感觉到了强烈的愤怒和失望,这时就说明您的节奏取决于孩子的行为,您会试图改造孩子,结果强化了他的拖拉;如果您看到的是孩子此时的节奏感是乱的,他自己其实也不知所措,只能通过懒惰和玩乐获得短暂的舒适时,您会用您的节奏试图影响孩子,孩子也会受到您的影响,主动去行动,去挑战。
在节奏的世界里,无所谓是非对错,无所谓效率高低,只有在自己节奏上和不在自己节奏上。
三、应对拖拉的有效方法
先看4组问答:
疑惑:9岁的乐乐最近特别拖拉,特别是吃饭和做作业,叫多少遍都不应,直到妈妈发火才会很不情愿地去吃饭和做作业。妈妈很困惑:不是我想打骂孩子,可是好声好气跟他说他不听,只有打骂才有用呀!我该怎么办呢?
teacher黄:你只用了催促一种方法,一开始“甜蜜催促”:宝贝,该吃饭了。然后“紧急催促”:快点吃饭,你看看现在多晚了?最后打骂其实就是一种“终极催促”,孩子不得不接受,当然会不情愿。这种方法本质上就是你对孩子时间的控制上,谁都不希望被牵着鼻子走!
那有什么方法激发孩子自觉的动力呢?这建立在你与孩子的关系上,不过有些小方法不妨一试:1、送给他一个计时器,自己定好时间然后告诉他你相信他能做到。2、关掉电视(手机),严肃走到孩子面前,突然去挠他的咯吱窝,然后不说话把他拉到他饭桌或书桌前。3、当孩子连续3次完美完成不拖拉任务时,获得一个权力币,权力币可以让孩子享受一次拖拉(不代表不吃饭不做作业,但父母因为孩子用了权力币而不能生气。)
疑惑: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爱学习?我家的孩子,每当晚上我教他学习时,他总是搪塞、推脱、磨蹭,每次都弄到很晚,打也打过,骂也骂过,都没用!结果总是双方都很不开心。我该怎么做?
teacher黄:
不爱学习的孩子各有各的原因:
1、孩子大脑发育比同龄人慢,所以上课跟不上,注意力不集中,可是又要整堂课安静坐着,自然会对学习反感。
2、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期望过高,而且一直盯着孩子的学习,比孩子自己还更关心他的学习。
3、父母不信任孩子,每天都对孩子催促。
4、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错误行为。
5、父母的育儿观念太不同(比如爸爸主张严厉不骄纵,妈妈主张关爱不打骂)
爱学习的孩子总那么相似:
1、家庭给孩子营造了个私人学习空间。
2、放学、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学习、看书,排在吃饭前。
3、孩子边做作业,父母边在旁边看书。
4、晚上充足的放松时间。
5、父母每天发现孩子的优点并赞美。
自己对照一下,家庭做到了哪点,没做到哪点?到底对孩子应该严厉还是关爱?我认为两者有需要,但是严厉≠打骂,关爱≠溺爱,小学阶段的孩子需要家长给孩子营造相对单一的学习环境,拒绝诱惑源,培养学习习惯;中学阶段的孩子需要家长的共情能力,让孩子感受到爱,获得自信。
一切都是为了帮孩子找节奏疑惑:8岁聪聪的妈妈最近感觉到心好累,孩子做每件事情都要被催促多次才去做。从早上开始催起床,催刷牙洗脸,催吃早餐,到晚上回来催写作业,催冲凉,催睡觉……真心累呀,孩子啥时候能不被催呀!
teacher黄:孩子被催累不累,也累。是什么导致双方都累呢?我们要理解一个词,叫:节奏。就像跑步,如果自己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就会非常轻松,如果没有找到节奏,就会非常累。仔细想想,作为父母,你是有去帮孩子找自己的节奏呢?还是强行把父母心中的节奏强加给孩子?也许有父母会说,我也想他自己自觉呀,关键是他就是贪玩。错,关键在于你从来没有帮助他去找他自己的节奏,孩子自己是找不到的。
如何帮助,试试把“快点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换成“早上好,现在是7点钟,你接下来打算干什么呢?”更多方法请看图片。
不催孩子做作业疑惑:关于写作业,9岁的明明妈妈真是烦透了!每次写作业明明都喜欢拖拉,做着做着喜欢走神、玩笔、发呆。有次妈妈发火了:要不你别做作业了!可是明明又坚决不愿意。这该如何是好?
teacher黄:很多家庭,作业是妈妈与孩子的“战场”,有的妈妈选择离开这个“战场”,让孩子自己做,结果每次孩子做得都很糟糕;有的妈妈在这个“战场”步步紧逼,盯着孩子写作业,结果孩子十分拖拉。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做呢?请看图片。
经过对孩子拖拉的理解,您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和思路了吗?请记住以下关键点:
先有理解再有帮
基本上家长都会跟我说:“黄老师,您就直接告诉我怎么做,用什么方法就好了!”如果孩子拖拉能用某样方法解决,那么就太容易了,全世界用这个方法就行了。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家庭是一个整体系统,孩子的行为模式是和家庭父母的行为模式紧紧相连的。如果不理解这些,不理解家庭节奏感,不理解孩子拖拉的原因和家庭动力,盲目有您所理解的方法去帮助孩子,只会越帮越忙,短时间可能有效,实际上孩子会越来越拖拉,长大后就有了拖延症。
所以,实践方法之前,先花时间去理解一下孩子的行为,反思一下自己的节奏是否跟孩子的节奏纠缠不清了,先给自己一个改变计划,然后再实践帮助孩子的方法。
自由的孩子才自觉
家长从监督者的角色转变成支持者的角色即是把节奏还给孩子的过程,在很多父母心中,只有抓紧和放手,只有严厉和溺爱,所以,他们理解的自由即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想干啥就干啥。这时,孩子感受到的自由是一种放纵,这并不能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他的节奏都是被各种诱惑牵着走。给孩子自由意味着承认孩子的情绪,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理解,用你的态度和方法去影响他。当父母有了自己的生活节奏时,才知道如何冷静说出孩子的情绪,随和说出理解孩子的话并为他指明方向,孩子此时便能感受到一种自我成长的力量。
11岁小怡的妈妈为了给她改掉拖拉的坏毛病,给她制定了一份暑假告别拖拉计划书:
暑假告别拖拉计划书
7:00 起床
7:40吃完早餐开始运动
8:30看课外书
9:30写寒假作业
11:00练字
14:00午睡后练字
15:00游泳
17:00练琴
19:00吃完饭后练英语
20:30洗漱睡觉
凡事做到一项,就能积1分,每积10分可以获得30分钟游戏时间。由奶奶判断能否成功获得积分。
结果,第一天小怡一分都没拿到,她一看这个安排,就说妈妈我做不到,我不会做的。好说歹说都不行,甚至打了一顿还是做不到。妈妈很头痛,决定找小怡好好谈谈。
“怡怡,放了暑假你一定想好好放松放松,看到这一份安排你一定觉得很气愤吧,感觉自己好不容易的放松时间第一天就被安排了。这样,我们不要这份计划书,你自己可以参照它写一份属于你自己的计划,相信你也不想荒废暑假,你也是爱学习的。”
听完妈妈说的,小怡决定自己拟一份计划书:
暑假独立宣言
我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这个暑假我会证明的,我能独立!
7:20 起床
7:50吃完早餐开始运动
8:30看课外书
9:30写寒假作业
10:30练字
14:00午睡后练字
15:00游泳
17:00练琴
19:00吃完饭后练英语
20:30休闲娱乐时间
21:20洗漱睡觉
凡事做到一项,就能积1分,每积10分可以额外获得30分钟游戏时间。由奶奶判断能否成功获得积分。
这份《独立宣言》的内容相对于《告别拖拉计划书》是基本一致的,只是有了一些微调,变得更合理而已。自从拟定这份《独立宣言》之后,除了特殊的家庭出游,小怡基本每天都能积满积分,她也通过这份《独立宣言》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妈妈理解了孩子的拖拉是因为他的节奏总是被妈妈拉着走,妈妈从来没有认真倾听过孩子的感受,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潜力。一旦妈妈开始承认孩子的感受,认真倾听,给孩子自由,孩子的价值马上会得到体现。
一切关于节奏
家庭中出现拖拉的现象说明家庭中已经开始了关于“节奏”的战争,如果父母的节奏是需要“入侵”孩子的节奏才能舒适时,孩子必定会变得懒惰和拖拉,以此来获得自己的节奏。以下三个方法,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节奏的技巧。
倾听孕节奏
会听,是一门大学问,帮助孩子建立良好节奏的倾听只需要多锻炼两句话:
“你应该感觉不开心、委屈、愤怒……(情绪)吧”
“你觉得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只要多练习这两句话,孩子就会慢慢孕育出自己的节奏。
赞扬助节奏
对于孩子表现得好的节奏,我们一定要通过赞扬强化它。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孩子,如你真棒,你真聪明……而是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描述性赞扬。描述性赞扬会在解读孩子的心理之叛逆章节具体解释。下面提供几个描述性赞扬助力孩子良好节奏的练习。
“今天你决定赶紧写完作业然后痛快地玩,你找了个非常好的节奏!”
“虽然一开始不是很情愿,但是经过你调整后,你找到了节奏,很快就积极去做作业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你做到了。”
孩子有什么比成人的毅力和接受力还强,如果父母能够发现并描述出来,孩子就会越来越喜欢去发掘并助力良好的节奏。
仪式稳节奏
家庭仪式能够帮助孩子稳固良好的节奏,仪式的范围很宽泛,小到一些手势和言语,比如跟孩子击掌,给孩子一个大拇指……大到可以隆重举办一些成长仪式,如生日仪式、成长仪式、获奖仪式……
为孩子准备一个“节奏大师”的任命仪式,告知被任命“节奏大师”之后,很多事情就要自己去做主和安排了,这期间有很多困难,但爸爸妈妈相信你可以一一克服的。任命“节奏大师”之后还可以一起商量写一份考核方式或者独立宣言。
家庭小仪式是让家庭成员获得动力的好方法,多尝试,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最后,我们可以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从现在开始,听听你的情绪和想法,让你发现节奏。
从现在开始,描述性赞扬你的行为,助你享受节奏。
从现在开始,增加家庭活动和仪式,帮你稳住节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