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缝纫机在农村是个稀罕物。听老辈们讲,那时候姑娘出嫁,如果能有台缝纫机做嫁妆,那可算上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儿。当时买一台缝纫机,绝不亚于如今在市区首付买套新房了。
我家有台“向阳”牌缝纫机。打我记事起,它就有了。这台缝纫机早些年一直放在父母房间里,前些年又放在了堂屋。前几天我回老家,发现它被摆在了室外阳台下,而且上面还放着两幅鞋垫。母亲说天凉了,打算给我们做几幅鞋垫,屋里暗,才把缝纫机挪了出来。母亲给我也做了两幅鞋垫,她让我试试大小是否合适。
我拿起鞋垫,不以为然地说:“现在谁还用这鞋垫啊?买鞋时鞋里自带有呢——再说你缝的鞋垫也忒薄了,走路时容易往前涌。”
母亲说:“咋没人用?你爸爸就一直使用我缝的鞋垫,暖和着呢!”
母亲随即又坐在缝纫机前,戴上老花镜穿针引线,重新加工在我眼里有些轻薄的那双鞋垫。
看着母亲一丝不苟、耐心做工的样子,我不觉问道:“咱家这台缝纫机使用几年了呀?”
母亲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比你年龄还大呢,40多年了!”
“40几年?”母亲停下手中的活,回忆了一下,十分肯定地说,“43年了。”
43年,短暂而又漫长。短暂得如白驹过隙,而漫长的岁月又被母亲灵巧的双手缝补得严丝无缝,让人感觉不到从指缝间流逝了那些支离破碎的时光。
这台缝纫机在母亲眼里是件宝,她很少让我们触碰,生怕不小心弄坏了它。它在母亲手里缝补着破损的衣裤,也缝合了一家人生活里的缺憾。母亲守护着它,也固守着一家人的幸福。
买这台缝纫机,父母颇经历了一些周折。那时候的衣裤被单,大多都是母亲缝制的。如果缝制床单、被罩等较大的物件,就需要借用别人家的缝纫机,干起活来非常不方便,有时候去得多了,还得看人家的脸色。
母亲不知道和父亲商量了多少次,想买一台缝纫机,然而因为手里拮据,又都一次次搁浅了下来。哥哥出生后,母亲的针线活,更加多了起来,买缝纫机的事,不得不再被提起。父母最终在不多的积蓄里拿出了140块钱,拉着平板车,去县城买了这么一台缝纫机。
小时候,我和哥哥比较淘气,爬树、钻洞是常有的事,不是衣服挂破了,就是裤子被磨烂。母亲深夜挑灯缝补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一想到母亲在油灯下脚踩缝纫机忙碌的情景,我的心里就感到特别温暖。后来妹妹地到来,不但为家里带来了欢乐,也让我们平淡的日子增添了不少色彩:五颜六色的布料在母亲灵巧的双手里,在缝纫机“哒哒哒”声中,变魔术般地加工成图案精美的“艺术品”。
因为这台缝纫机,我小时候没少挨训。对于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小男孩来说,每次看到母亲脚踩缝纫机,发出有规律的“哒哒哒”声,我不由地就想偷偷上去踩上几脚——不是把线绞乱,就是把针弄断了。母亲的呵斥,也让我明白缝纫机在家里的重要性。
缝纫机在老百姓家里主要用来制作衣物,缝补破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如今缝纫机在很多人眼里变得愈发陌生了。曾经视缝纫机为宝的老年人,因为年老体弱,两眼昏花,不再触碰它了。年轻人呢,衣物更新频繁,就更不需要使用了。所以,家里的缝纫机,大多成了摆设,逐渐被闲置在岁月的犄角处,慢慢成了富足勤劳的代名词。
家里的东西不知道更新换代了多少茬,缝纫机却是唯一的老物件了。它现在依旧在母亲勤劳的手里,密密麻麻地缝补着岁月的漏洞。
作者简介
彭海军,网名将军 ,退伍军人,河南豫光金铅职工。业余爱好写作,著名济源方言诗歌《秋仡佬的雨》作者,多首作品发表于济源晨报。
出品:大河文学(ID:dahewenxue)
编辑:大河小编 (微信:44991299)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邮箱:dahewenxue@126.com
投稿时请附带发送作者照片和简介
觉得不错,请点赞、转发、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