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初次发展期
3.1初次发展期面临的问题
第二,初次发展期,这个阶段,我们到10-100家的时候,当时核心面临的问题是:
1、没有专业的团队,人忙不过来,因为最开始都是自己在做,就几家店,自己就能照顾过来,到这个时候没有专业团队根本忙不过来。
2、快速开店的时候,复制每家店都不一样,店面开始走形。
3、人一多了,文化会被迅速稀释,以前大家干劲特别足,文化一被稀释,经常见不到老板,会发现大家的效能在下降,
所以,在这个阶段,当你的模型发展成熟的时候,我觉得更重要的就是管理,模型已经成熟了,要考虑怎么复制这些模型,第一个阶段是模型很重要,你要先打磨出来模型。
3.2解决方法
我觉得这个阶段我现在回顾起来,去解决这些问题有几个核心的点:
第一点:一定要组建一支很好的核心团队,可能那个团队大概就是10个人,10个人的团队在这个阶段一定要组起,基本上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第二点:一定要把你自己业务体内可复制的最小单元先建立起来,让那个最小单元、最小细胞复制。
第三点:当人变多、文化被稀释的时候,这个时候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化很重要的一个载体就是激励机制的落地。
3.2.1核心团队的组建
最开始的时候基本上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到了这个时期,一定要在早期把这种核心团队组建起来,大概是10-20个人,一定是组织发展的引擎。
核心团队组建有两点:
下功夫找对人
第一点:一定要下功夫,找对人,因为小草浇不成大树,靠后期培养人的话基本上不太现实,其实找对人的核心还是要看这个人,我最后自己总结,留下来的人,很重要的一点是有没有内归因的心态,内归因就是出了问题找自己的问题,这个点特别关键,然后是他有没有这种积极学习的能力。
我后来发现有这两点的基本上能跟着企业比较长久的发展,而且能成长、有担当。
一定要大量面试。
我有一个朋友问我怎么找到某一个职位,我说这个其实没有其它办法,和找对象一样,要大量的去见、大量的去面试,比如我们找某一个Leader的职位,可能要见30、50个候选人,最后基本上能从中找到那个比较确定的人,尤其像高层,但凡心里有一点犹豫,都不要决定,因为你最后发现那一点犹豫在工作中会变得更大,一定要找到你内心认为最合适的那个人。
不同阶段找人都是花很长的时间找,提前开始储备一些人,包括你预判未来组织的发展中有一些人可能跟不上,或者说可能你会有一些新业务出来,基本上现在就开始储备人了,基本上找对人之后一半的事都能解决,很多时候出现问题都是因为那个人不对。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对CEO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要下功夫、找对人。
另外,大家都讲我们要看价值观,说价值观要一致。可能很多时候我们面试是凭感觉、语言、说话,这个事情到底准不准?我现在自己反观回来,价值观主要还是行为准则,看具体做事情的行为。
他行为是怎么做的,很多非常细节的行为都是能看得出。如果你在早期的时候就发现这个细节的行为有一点不匹配,一定要当机立断,因为越久就会发现越不匹配。越早发现不一样,就越早要去终止。
建机制用好人
建立机制用好人,我们经常发现你找到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到了组织里面就变得不好了,这还是老板的问题,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我发现有些人本来很好,但是为什么一到我们这儿就不好了呢?
我最后总结还是因为自己的问题,因为作为一个老板,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要信任你找的这个人,但是你要靠机制去信任,不是靠情感信任。
你找到专业的人,必须尊重他,信任他。但是不要通过信任来去管理,是要通过机制和范式。在机制和范式的情景条件之下去信任,这个点就特别重要。我觉得我过去大量的问题都是没有来做这件事情,最后导致一些核心团队成员出现一些问题。
如果在这个阶段,核心团队组建特别强了,基本上很多问题就解决掉了。
3.2.2最小单元可复制
第二点,最小单元可复制。公司的管理体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在企业非常小的时候去建一堆系统,只是看起来很好看,根本落不了地,而且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在那个时候最小单元要复制的点去建立好,可能每个人复制的点不一样,我们就是要复制门店。所以,我们当时在做门店的标准化上做建立,那这样把细胞建设好。比如说系统流程,像我们去做很多专业系统的建设,就会去借鉴很多前辈的经验,像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经验。
在人员方面,我们最小单元门店管理上,我们启用了管培生和定向班。管培生就是我们所有店长的培养,我们也启动了招募管培生的计划,两年成长为店长,招募本科毕业的学生,这样人员就储备。
定向班,基本上后厨。为什么能发展比较快,也是因为我们的后厨很多和厨师学校去合作。日常在厨师学校学习3年,那这样开定向班,最后一年在学习我们的课程。所以,他到了企业之后,就可以很快上岗。采用了这样班的模式,所以店面复制起来,标准就会比较快。
然后还有像刚刚讲的产品的标准化,尤其是在餐饮,不断去做前端的切割细化和后端重复的训练。这个部分让一个单店可以从10家到100家,快速复制,然后不变形。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励机制的动态调整。
态度的问题用制度去解决,一定还是要相信这种制度的力量。其实之前一个老师讲美军的激励机制。他讲美军所有的激励机制,就是一条,一切保证朝前配置,随时处于战备状态。所有的激励机制都是围绕这句话去落地,比如说他讲所有美军的薪资都是怎么构成的,薪资最低的,很多时候都是在五角大楼。然后每增加一级。假如去到军事重地,加多少钱。海外驻守边防,加多少钱。进入到备战区了,加多少钱。和敌人交火了,加多少钱。
所以,它的激励机制全部围绕战前配置,所以我的机制要跟上。包括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一定要往一线,往我们的门店配置我们的资源。因为我们的门店要去服务顾客,二线为一线,一线为顾客。所以我们的激励机制也要这么来落地。
不同层级的激励机制是不一样的,可能基层就是要及时激励,中层更关注当期,高层就是中期和长期的激励。
所有在激励上归根到底激励相容,激励机制出来,千万不要想着这个机制对公司好,或者只对某些人群好,而是要最大程度做到激励相容,既到公司好,也对个人好,也能够对各个层级好。那这样,才有效果。
海底捞的激励机制做得特别好,其实我们也在仿造海底捞。它叫连住利益,锁住管理。连住利益,比如说我们在门店,也是各个层级的利益机制,其实大家都是绑定在一起的。比如说我们的店长,我们的区经理,我们的运营总监,每一层级大家所管的店面都享有相应的分红权。而且一定是成绩越优秀,顾客满意度越高,创造的业绩越大,分红的比例就越高。所以在这一块上,设计得会比较细节。
文化很重要的落地,就是看激励机制上能不能落得了地。而且激励导向一定要明确。比如说你就是要增加当期的产粮,增加土地的肥力,有没有战略的创新等等,就是激励导向一定要明确。
作为老板本身,一定要敢于分钱。敢于分钱和善于分钱,分的钱越多,绝对是赚得钱越多。所以在这个点上,一定要打开。
最后的话,机制每年一定还是要变一次。它底层的规则是不变的,但是它的形式一定要变。因为你不变,一定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像咱们混沌一直讲熵增,一定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所以机制的形式基本上每年要换一个玩法,但是底层的规则是不变的。
4.二次发展期
4.1面临的问题
第二次发展期,就是到我们这个阶段面临的问题。这个阶段问题是感觉特别混乱,流程就很混乱。公司的效能就很低,大家在各个层级,每天都在忙着救火,每天各地都在起火的感觉,大家都在四处救火。
高层的决策带来的连锁反应。你一个决策出去,就造成了十个错误,十个错误又带来十个错误,所以大家一直在救火。而且门店复制到一定时期的时候,增长也会出现疲惫,所以这个时候就会面临这些问题。
4.2解决方法
那在这个阶段,我觉得去解决这个问题比较重要的几个点。
第一,一定这个时候要去建立内部整个的系统了,因为上一个部分不着急建系统。是因为上一个部分我们建过,后来发现根本用不了。因为你没有问题,你用那个会发现备受阻碍,这个部分就要建立系统。
第二,企业再要做大的时候,不仅是关注内生,组织一定要打开,把整个外部价值链全部并进来作为你组织的一部分,而不仅仅只是自己组织的一部分,这样组织效能才会更高。
第三,新技术的应用和突破,其实我们是传统的行业。越是传统的行业,新技术的应用和突破,可能是能够带来组织指数级的增长。这个时候可能问题更多是和上一个阶段的问题又不一样了,上一个阶段是解决点的问题,这个阶段要解决很多面的问题,组织才能够不断的发展。
4.2.1内部管理系统
在内部管理系统上,在这个阶段最要过关的是老板自己。以前在我们公司,某一个部门的leader就过来问我,你觉得这个行不行?我觉得可以,你去弄吧。或者我觉得行不行,给一点意见,然后他就执行了。
后来依然延续这样的决策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什么问题呢?因为他问完你之后,你并不会考虑那么多的内容,只是从你自己需要考虑的点去考虑,你并没有想这一个东西推下去之后,它会产生的连锁反应。其实这个时候更多是要系统决策,而不是这样点对点的决策,虽然点对点的决策效率更高,但其实它的问题是非常大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要建立三个部分。
第一个就是后台。
在这个时候要去建立后台,后台要建立它的深度和专业度。而且后台的运行机制,要从以前单独各个部门针对老板的这种运行机制,要变成决策委员会的运行机制,这个点特别重要。决策委员会,要成立各种决策委员会,然后想相关的人全部纳入进来。因为只有这样,你事情考虑才会周全。推下去就不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问题,而且这个时候要建立整个公司级别的系统和流程,像各种SOP这些,包括公司级别的项目组管理。
所以,我现在用下来觉得这三个特别好用,我们大概用了接近半年的时间,以前很多的七七八八的问题就没有了。一个管理方式的改变,一下子大幅度的提升了组织效能。
第二,中台。
用美军比喻,中台像它的五角大楼,出一些策略,出一些方法论,然后出一些大的决策。然后在中台的时候,像各个军种的部队调集资源去支持一线。。
我们在门店导入了非常多的小班组的管理。以前只有店长做运营,现在有了市场的职能,有了HR的职能,有各种职能给它配备,要让这个门店更具有生命力。因为只有它有生命力之后,才能不断裂变出更多新的东西出来。
所以在这个部分上,可能每个端口的建设和建设的重点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个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的过程中会非常痛苦,因为它会改变你很多过去的作业习惯。
慢即是快,沉下心来把这些东西建立起来。这些系统的建设,最好还是能够找到专业的,不管是顾问公司,还是专业的经理人来帮着一起来做,而且要准备好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至少是要一年的时间,然后来把这个系统建立。两年时间,把这个系统沉淀下来。
4.2.2外部价值链
第二就是外部的价值链,因为我们之前觉得组织就是内部。科斯定理讲的就是交易成本,组织内的交易成本是低的,实现在不一定,因为组织外的交易成本会更低。为什么?因为现在周边的这些外部专家,生态圈和供应链的上下游,整个生态圈的环境成熟了。它们成熟了之后,其实这个交易成本就会变得更低,那这个时候一定要把组织打开。然后把这些外部的,全部纳入到自己的组织里面来,这个组织才能够发挥更高的作用,而不是组织内部自己。
所以,我们在这个阶段也是用了很多行业的专家,就是外部的专家。我们找到这样好的长期陪伴式的顾问,它能够陪伴你整个组织的成长。
然后第二个就像供应链的上下游,其实我们上下游这些各种的厂商,我们很多都有一些战略的合作。因为餐饮再做到最后,像到了上千家店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供应链的生意。
上下游供应链上的资源要打开,要自己建设合作的关系。
只有这样,整个外部价值链的资源都能够为你所用的时候,组织才会跑得更快。所以,在这个阶段,老板的核心价值重点的工作就是要积极建立这些外部的资源,并且把这些资源导入到组织之内,和组织形成很多更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其实我们的研发也是,以前我们可能研发部就我们研发部那些人自己在研发,现在很多供应商的研发师就是我们的研发师,我们要一起研发,这样组织的效能才能够倍增。
4.2.3关于价值链共赢的思考
以美国餐饮发展为例,往回推40年,美国40年之前的餐饮行业也是和中国一样,散小乱弱,头部非常不集中。但是40年之后,美国现在前100强的餐饮占美国餐饮销售额的40%,中国现在前100强占所有餐饮销售额的3%,美国前40年也是这样的。价值链让美国餐饮崛起了。
首先是冷链,整个冷链行业崛起了,物流行业崛起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餐饮自建冷链和物流是不可能的。
加工资源,像这些厂商原料的资源OK了,这样也可以走出去。美国这些餐饮行业的崛起,也是因为整个生态圈开始逐步去完善的时候,它开始去崛起。其实中国现在也是,行业生态圈开始完善,就是整个行业加速集中的一个开始。所以,一定要借鉴好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不能自己闭门造车。
4.2.4新技术的应用和突破
最后一点是新技术的应用和突破,其实我们这个行业是非常传统的,那在这个时候如果有新技术的应用和突破,确实能够带来很多指数级的提升。像很多的机器设备,大家最近也看海底捞智能厨房的研发和应用。包括我们自己也在很多智能的厨房设备上,其实花了很大的资源做研发。因为确实未来整个以中国为例,劳动力市场的红利已经没了,而且劳动力成本的增长是不可逆的。只有在这个地方上做投入,才能够带来比较大的突破。
还有信息系统的,包括数据挖掘,因为整个全行业都在用大数据,其实我们这个行业也是一样的。开店的数据、营销的数据、产品的数据、内部的数据等等这些数据的挖掘。过去10年这种餐饮整个的逻辑,现在会发现完全变了,餐饮里面用了非常多信息化的东西来去做。包括各种跟第三方购买相应的热力区的数据,整个门口消费者画像的数据。大量应用这些东西,整个组织的效率就在不断的提升。
在新技术上几点思考,一定要积极关注和尝试。在它开始应用和普及之前,要迅速要进入,不然就会落后了。就包括自己也是,像抖音,我自己不用。可能我们公司市场部也没有在用,我们在这个平台上就错过了。所以,以后不仅是自己,还要要求公司在新的东西积极关注和尝试。
如果一个公司本身资源没有那么够的情况下,也要避免去做过于超前的投入。我也看到,有一些公司因为超前投入之后,过早的死掉了。
5.总结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这一部分讲的,组织在不同发展的阶段面对的问题不一样,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在0-1发展阶段。
第一个,建立商业模型,必须有一个可以复制的模型,才可以走下去。
第二个,顶层结构。
尤其是合伙人、股东之间的结构,在早期的时候调整清楚是最容易的,等你发展起来之后再调整,就会有很多麻烦,像我周围大量的朋友公司好了开始调整,一下分崩离析。
第三点,准备好充足的发展资金,你才能够走到下一个阶段,那这个渠道就有很多。
这三个点是组织0到1阶段CEO比较重要的点。
第二个阶段,CEO在1-10阶段比较重要的点就是。
第一个,核心团队的组建。
一定要找到匹配你当时发展的那十个人,可能每个人负责一摊事,核心团队的组建要下工夫。但是,一定要用“机制+信任”去管理,不能纯用信任去管理,要建立核心团队的机制。
第二点,建立最小门店的系统,不着急建立整个公司的大系统(建了也没有用),先把你要复制的那个单元系统建立起来,然后进行复制。
第三点,这个时候因为人多了,文化被稀释,这个时候一定要用激励机制去把文化落地承接好,激励机制要做动态的调整,释放组织最大的效能。
到第三个阶段,就是组织再大的时候,就一定先把公司内部整个系统建立起来。
前两个阶段基本上是老板在管,第三个阶段一定是公司系统来管。
第三个阶段, 我觉得CEO核心精力要放在创新上(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在管理范围上,都是要靠公司内部的体系来管。
第二点,积极地走出去,把外部的价值拿入到公司来共享,建立外部整个价值链上的共赢。
第三点,关注新的技术突破和应用,这个可能是能够带来整个组织指数级的增长。
不同的阶段,CEO关注的重点不一样,因为基本上一个CEO关注的重点就是整个公司资源分配的重点。
Part 5 个人成长
最后一部分,我用很短的时间讲一下创始人个人的成长吧,基本上是创始人封顶,企业就封顶,创始人要不断地成长,才能引领企业就不断地实现这种组织上的跨越。
第一点,有没有心力,心里其实就是你有没有能力来做这个事情。
第二点就是心量,你到底有没有梦想、愿景你要做这么大的事情。
1.心力
在心力上,
第一个就是放空心态。
然后第二个就是刻意学习(跟混沌大学讲的“刻意练习”一样),CEO的能力一样,也是完全可以刻意练习出来的。
我就觉几个小例子吧,最开始创业的时候,自己以前也没有开过餐馆,又很缺钱,都是自己要去做设计图,跟商场谈很多工程条件,所有工程性的东西对于一个女生来讲,可能真的是不懂,但是我觉得这个事情就可以学嘛很快速的,就能把那些很多的东西都学好。
要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教练来去辅导,一定要去学习专业的方法论,再去找到对的教练做辅导,那这个个人就会成长很快。我自己在这个上面深有体会,因为以前老是喜欢自己去摸索,但是后来发现,你基本上摸索完的都是专家高手已经总结出来的,所以我不同的阶段都有自己的教练来辅导我。
在这个方面,大量重复的去练习,一个CEO会不会开会,就连开会这个事,我都觉得其实是要去做训练的。你训练几次,如果你每次都能够把你今天开会的整个情况总结出来。以前我有一个办法,我会去约我的一些同学,看他们在公司怎么开会,我觉得看三次过来,就发现原来你自己开了几年的会,你才发现那个问题点在哪。不然的话,你自己天天在公司,你是老大你说了算,大家也不会说你的问题,你很难发现自己的盲区。
一定要走出去,跟着人家一直不断地去练习。
练习到一定的时间,放空心态非常重要,在混沌上一期的创业营里面,我发现我们里面的同学非常厉害,比如说张大哥(永辉创始人),他跟我是一个组的。每次我们上课听课的时候,就是放空自己的心态,聚精会神的在听,但是我不一样,我每次听完课能够写一本笔记(总结的特别多),自己还觉得挺开心。但是张大哥每次听完总结一条,回去这一条就能用了,用了就能够落下去。
后来,每次课程一结束我俩一聊,他就一条(但是那一条非常高屋建瓴),我记了一本,后来发现总结了那么多回去一条也用不了。高手不怕少,就是因为自己还是不够厉害,所以你需要量去支撑,会觉得自己懂得多很重要,其实真的有时候一条就制胜了。
关于学习的几点思考:
第一点,无意识思考。
比如说一开始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那叫“无意识”(路人的思考方式),感觉是那样的。经过训练之后,像混沌一直说的,你就变成了专家。专家之后再到大师,像我说的张大哥(他就是大师),他在学习当中的心得确实是他几十年在商场上积攒下来的,最后才能到达大师的境界。
第二点,像教授一直讲的,构建逻辑,而不是增加信息量。
第三点,把学习固化成周期性的行动,而不是突发性的念头。我们经常是间歇性的自虐,想起来要学就去学,想起来要练了才去练,而是要持续性的自律。比如说,我自己给自己定的,每个月我要去找几个人学习(雷打不动),比如说就找三个人(三种类型),每个月我都会坚持找这三种人,而不是我突然想起来了才去找。你一定要把学习固化成一个周期性的行为,这样才是有效的。
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切身感受到的力量,你靠近厉害的人,你自己就会慢慢变得厉害,没有想法也会变得有想法,小想法也会变成大想法,这也是找到教练的重要性,就是你和厉害的人在一起切身感受到的力量。
我觉得周其仁老师也很厉害,有一次跟他一起去以色列的时候,他当时讲了两句话。
第一句话:人是“万物之灵”,但是就他观察,人都很舍不得用脑子思考问题(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你问你自己,你持续想同一个问题想过多久,很多人想想就说不行,浅尝辄止。胳膊可以练,脑子不能练吗?多数企业家没有长时间集中思考一个问题的行为,就是脑子没有形成一把锥子,直插问题的要害。”长时间集中思考一个问题,今天你回过头来想想,你现在面临最重要的那个问题,你有思考过50个小时嘛,可能连5个小时不到,可能思考30分钟就放弃了,没有往下深究了。
刻意学习、刻意练习就是练你思考的深度,能不能先以时间为集中,对于自己来讲最重要的问题一定要拿出50个小时来思考,先把时间放在那,时间放到了,慢慢可能思考的深度也就到了。
我现在也在要求自己,有时候想想有的问题真的就想了两小时,太不充分了。思考的越久,可能脑子真的形成一把锥子,直插问题的要害。
第二句话:学习是对未知的探索,不要着急下结论,放空心去感受,训练自己学习观察现象,并能抽出背后逻辑的能力,就像练习打靶子,把眼睛练的把苍蝇看成车轮了,就能打准了。这句话写得很清楚,我不再赘述了。我觉得这种能力,我自己的感觉确确实实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2.心量
第二点,就是关于心量上。基本上心气不足的时候,企业开始走下坡路了。
所以,心量就是熔炉事件,然后找到使命。因为熔炉事件一定会碰到巨大的问题,
我们要接受这样的事件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过去了这个事件,它就能带来成长吗?我最近特别大的一个成长,就是我开始去否定自己过去很多很优秀的点。因为我找了一个新的顾问老师,他是业界非常深的前辈。他跟着我工作了几天之后,就把我骂的狗血淋头。
比如我其中有一个管理行为,我以前一直坚持的。我是每个月跟我的直接下属去做一对一的面谈,就face to face的面谈,老师把我骂了一顿,他说你这个管理行为在以前非常好,在你公司小的时候。现在就因为你管理行为的存在,造成了很多后续问题的发生。
为什么呢?当你和你的下属在绩效面谈的时候,他给你汇报一些工作的时候,你们当场就会决定掉嘛。所以的话,你现在还是一对一的管理行为。
你们那么多低质量的决策,全是你这儿出来的。你们俩对话结束了,决策就结束了。你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改变你这个方式,以后你还是每个月可以留出来一个时间,谁要有什么想法,可以跟你约,这一天你的时间是开放,但是你不是固定跟每个人谈。而固定你们过往要谈的这些事情,就让每个人拎起决策委员会,把其它相关所有的leader拎进来,他来去谈,就和你没有关系。
听他讲完,我觉得有道理,讲得非常对,好像是。我过去觉得自己特别认真,特别勤奋,特别有责任心。其实这个时候都成了我继续去带领这个企业长大的一个阻碍,你在否定过去优秀的自己的时候,其实是很大的冲击,你真的要否定掉,你才能够获得新的成长。
我们每次熔炉事件所获得的成长,那最后要到达哪里,要去向哪里,我觉得还是要找到自己的使命。我自己在找到使命的时候,我觉得大概是3年前吧。
我记得特别深刻,当时我们第一家店的时候,很多服务员从傣族的寨子里面出来的,他们就非常小,他们连普通话都说不好,出来9个小孩。
然后其中有一个小孩,也是特别优秀。但后来他在公司待了一年,他觉得被约束太多,被管得太多,他就自己回去了,剩下的那些小孩还在。两三年之前,其中的一个小孩,他是17岁到的公司,到现在在公司待了7年了,我们马上在新加坡开店,已经是新加坡的总厨了。
他跟我讲,回去那个小孩说是失踪了,后来过了几天找到了人的尸体,因为他晚上回家被冲到河里。说实话我们的基层同事,其实大多数不是学习太好,肯定是很早就没有在读书了。所以他们在家天天就是吃喝玩乐,后来人就没了。
我当时感触是真的很大,他们俩算还有一些亲戚的,和我们接下来去做新加坡行政总厨的小孩。但是两个人完全是不同的,我当时在想留一下那个小孩,也许当时留住之后,可能也有一个好的人生吧。
那一刻我觉得这种使命感就特别的强大,因为我们就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我们公司现在有4000多人。
他们因为在这个公司待一天变得更好,我作为这个公司的创始人,我就很能满足。在此之后的话,这件事情就特别支撑我。我想5万人,50万人能够因为我们的企业变得更好,所以我觉得我可以承受过程当中很多的这些磨炼吧。
所以在最后,第一,从逆境中发现意义,而且否定过去优秀自己的时候,真的是最大的成长时刻。而且每一次的熔炉事件,都是扩大心量。心量有多大,就能够走多远。
在创业过程当中,伤痕累累一定会是一个常态。我们只要走上了创业这条路,就要接受这个事实,它是一个常态。所以认清这个现实,不去逃避,更积极的向前。
最后一定要找到使命感,可能每个人的使命感是不一样的,但是一旦找到了,我觉得真的能给予无穷的力量,让我们一直不断跨越很多的艰辛,然后不断的成长。
今天所有的分享都是给大家抛砖引玉,因为确实都是一点小小的思考。最后祝大家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然后带领公司成为期望中更好的企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