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什么?
是被灵魂抛弃后孑然一身的冰冷组织?是梨花满园时的唢呐齐鸣?还是烈火灼烧后将要反哺大地的灰白粉末?
也许,它都是,也许,它都不是。
对一个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自己生活的一寸小天地的来说,一个世纪似乎太长了,终于在快到一个世纪的时候,她等不及去寻找儿时抛弃她的父母,撒手人寰了。
我们都愿意称她为喜寿,毕竟尽力过那么多苦难,九十多岁真的算是信运了。
她走的前一年年初,她还能亲切的叫出我的乳名,而我也能回应一声响亮的“姥太”。
她走的也算安详,是自然死亡,没有太多痛苦,但大概一周前我便听说似乎不太好了,因此早早在心中做足了准备。
她走的那一天,天空下着毛毛细雨,我走在喧闹繁华的上学路上,耳边回响着她的噩耗,内心带着些许怀念,回想着记事以来与她相关的点点滴滴,猛地一惊,我竟还不知她的名字。
就是这样一个慈祥可爱的老人离我而去。
在她的葬礼上,我在草甸上留下重重的六个额头印,在周围的肃穆中留下几滴怀念的眼泪。
这应该是最平淡的与死亡的交流吧。
人,乃至所有世间的生命,本就是难以计数的分子构成,只是巧妙的组合,神奇的力量使得生命有了灵魂,有了一种即使被360°无死角监控,都不能完全被解析的意识。
自杀,是生命自己意识的选择,而不是作为有机物质的选择。面对难以忍受的痛苦,人总是显得那么无助,总是把希望寄托于医生或是神灵,当二者都无法缓解病患的痛苦时,似乎只有死亡能给他们带来解脱,于是自杀对他们而言便是选择题,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尊严在驱使着他们做出冲动的决定。
但作为物质的身体是非常自私的,它们为了保证自身的稳定性,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身体对痛觉是那么的敏感,每一个感觉神经元都在阻止着生命选择自我终结。但,痛觉是有大小的,衡量并比较这种大小成为是否自杀的一个天然标准。
但不幸的是,在生活中,痛觉不只有物质上的机能故障,还有心灵上的苦楚压力,这才是击垮意志的根源所在。因此,在死亡短暂的、瞬间的痛与病患长久的、持续的痛的对比下,有些病人不堪忍受,选择了前者,踏上了以自杀维持尊严的道路。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其实这是一种自我妨碍策略,把前路的障碍过分夸大,以此来维护尊严,为自己毫无勇气的事实编作借口 。
可是,如果,病人真的生无可恋,想要选择安乐死或是偷偷自杀,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引体向上也做不出的选手不经锻炼就体测合格。我们要做的事安慰与引导,我们可以尝试对病人对余生的渴望程度,不断发掘病人对生的期盼。在治疗病患的路上,医患工作者在进行安慰的过程中要更多的成为健身教练,而不是严厉的驾校教练或是一味迎奉的私人管家。
有生命,才会有尊严。真正有尊严的病患是充满对生命渴望的。但正如前文所言,压垮病患的往往是心灵的负担,如何用沟通缓解精神的痛苦,激起病人的生的希望与渴望,是我们真正要做的。
死亡,是一种力量。生命,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希望。选择自杀或是安乐死并不是病人的尊严,而是病人缺乏勇气与希望。
网友评论